文/学个习
12月15日,有一条关于“华西医院23岁医学生抢救无效去世”的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累积阅读人数高达5亿,讨论次数也高达4.6万次,该话题的原创人数也多达1.7万人。
可以看到,这件事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一些主流媒体,比如,央广网、中国新闻周刊、人民视频、凤凰网视频等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转发报到。
根据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院的通报来看,目前,12月13日突发疾病的陈同学最终还是没有被抢救过来,已经离开了我们,非常惋惜。
至于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疾病,目前并没有相关官方的通报进行说明,我们在这里也不能妄加猜测,一切以官方通报为准,同时,也希望大家保持理性,对于网络“传言”理性看待。
当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详细原因以及经过公布于众,以正视听。
同时,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陈同学的不幸离世,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特别是对于正在读研以及考研的同学来说。
学医,真的很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医学,这个在很多人眼里的好专业,为啥会产生这种说法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同学等真正学医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专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学习起来真的很累。
这可能也是为啥很多同学学医以后不再劝说别人学医的主要原因吧。
我们先不论学医的课程难度有多大,就学习周期来说,可能没有哪个专业能出其右了吧。
就拿18岁上大学来说,大学本科阶段就要读5年(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都是5年)。而想要在医学领域混,将来想要进一个好点的医院,本科学历还远远不够,哪怕你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可能也不行。
然后,读研深造,也是医学生的必经之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
如果,读研究生还读的是学硕,那么,不好意思,毕业以后还不能当医生,还要规培2年,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这样算下来,又是5年时间。
也就是说,你将近30岁才有可能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在此之前,你一直都在学习,一直都是“穷书生”,在而立之年,你依旧可能“一穷二白”。
就是因为学习周期太长,可能至少要10年,如果,再读个博士时间可能会更长,毕竟,一般“没有按时毕业的博士”。
所以说,以上,可能才是学医累的主要原因吧,从这一点来看,已经离开我们的陈同学能够走到研究生这一步,确实也非常不容易,已经付出了太多,他今年才23岁,刚上研一,就已经被累倒了。
真的非常惋惜,也不敢想象,陈同学的父母该如何面对这犹如晴天霹雳般地打击。
我想,陈同学,在离开我们之前,他肯定很累吧!
考研、读研的同学们,相比健康,其他又算的了什么呢?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即将在12月24日—25日举行,然后,也看到很多考生发帖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担忧以及各种诉求。
其实,如果我们放眼全局,你就会发现,现在各个地区的情况都差不多,无论考点怎么设置,怎么努力,可能都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能够确保所有考生的健康安全,又能够确保所有考生完成考试,但是,他们依旧在努力做到“应考尽考”。
就算是往年正常情况下,也有不少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准时参加考试呢。
所以说,想跟大家说的是,心态放平稳,相比自己的健康来说,其他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就不要太勉强自己,也不要那么拼,能看多少是多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大不了我们明年再考一次,准备得更充分,考一所更好的大学。
可能,有些同学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作为一名曾经的二战考生,大家的心情也能够深有体会。
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相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信考场的工作人员,相信监考老师,相信跟自己一起参加考试的同学,然后,按照考场的安排去做,去准备。
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确保自己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而读研的同学,更是如此,一定要保重身体,不要那么拼,课题进度慢就慢点,例会上被导师训就训了,没有关系,慢慢来,保持一颗“佛系” 的心态,脸皮厚一些,我想,你的读研之路可能会轻松很多。
最后,也希望陈同学的离开,能够给读研以及考研的同学更多一些思考吧。
陈同学,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