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2月18日至19日,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将在京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市政务服务局、朝阳区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承办,40余家单位协办。
作为接诉即办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清华大学将承办以“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首都探索”为主题的数智治理平行论坛,论坛设有领导致辞、主题发言、成果展示和圆桌论坛等多个环节,将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数智赋能之道、共探数智创新之路,从多个角度总结提炼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首都经验。
据了解,清华大学相关团队将在本届论坛发布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提出善治导向的中国城市治理指数,系统呈现接诉即办改革成效及示范效应,总结提炼中国城市治理规律及创新模式,全面阐述城市之治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及要求,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之治”在城市场景中面临的迫切需求。关于如何推进城市治理,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清晰论述:一是治理理念上,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二是治理体系上,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三是治理机制上,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上述要求为我国城市治理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构建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介绍,在构建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相关团队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综合借鉴了国内外城市治理相关的指标体系,全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数字政府等战略部署,最终提炼出这版时代化中国化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
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融合了“强国之治”“大城之治”和“首都之治”三大视角,基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绩效-治理反馈(System-Capacity-Performance-Feedback, SCPF)”模型来衡量城市治理的四项核心要素。该指标体系遵循了发展与治理并重、结果与过程兼顾、投入与反馈结合、政府与社会互动、客观与主观融合等编制原则,可以从城市空间的治理体系优化、治理能力建设、治理绩效提升、政民互动创新四个维度,评估治理水平,提炼治理模式,诊断问题挑战,形成对我国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动态性综合评价。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