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法官指责“原告”说话太快像放屁!话太糙,理还真不糙!

堂堂法官,竟在庭审中指责原告说话太快,记都没记下来等于放屁一样?这当然令当事人无法接受,反手就给她投诉了。

显然,身为法官在庄严的法庭上如此讲话是极为不妥的,理应受到一定的惩戒。不过老话讲“话糙理不糙”,从开庭的技巧、原则上看,这位法官的“吐槽”也并非全然没有值得咱当事人听取的地方。

从中国庭审公开网的庭审视频上看,审理这起劳动纠纷案件的法官的确在庭审中言语措辞不当,“放屁”一说缺乏对当事人的起码尊重,也完全不符合法官的身份和庭审的规则。

不过在明律师却觉得,法官说的这件事本身,倒的确是值得我们广大被拆迁人在“民告官”的案件庭审中加以重视。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庭审中的陈述、辩论一不要太快太急,二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要点一:庭审中陈述、辩论不可太快太着急】

大家要知道,法庭审理中原告、被告的发言,是要由法庭记录在案后才能作为合议庭裁判的依据的。倘若你巴拉巴拉讲得一大堆都没被记下来,那就等于你是在单纯地宣泄情绪、自说自话,所陈述的内容并不会对庭审的结果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换言之,作为原告的被拆迁人如果在开庭时讲得太快、太急,快到了让书记员无法准确录入的程度,那么你的确是有可能“讲了白讲”,这和报道中这位法官所谓的“像放屁一样”是差不多的意思。

须知,我国的绝大多数基层法院在开庭时仍通过书记员通过速录系统录入的方式进行庭审记录,录入速度、准确率如何全看书记员的熟练程度。如果你赶上的书记员是刚毕业不久且业务不熟的,那么其录入的速度就很难跟得上一般人侃侃而谈的语速。

同时,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当事人文化程度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且口音较为浓重、复杂,对案件事实、辩论意见的陈述往往啰嗦、冗长且重复较多,这都会给庭审记录工作造成客观上的巨大困难。

故此,本着支持配合庭审工作,也保障自己的诉讼权利得到落实的目标,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听从法官的善意提醒,在发言时将语速尽量控制下来,最好达到比正常语速明显调慢一档的状态为宜。

同时,发言时要做到声音清晰、音量适中,既不要冲着话筒吼叫、嚷嚷,也不要只发出蚊子声。有口音的当事人要自觉做到说普通话,尤其是不要刻意讲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或者方言俚语去试图让对方听不明白。

庭审中,如果你面前的显示器上有法庭记录的同步显示,那么就可以参照该显示的录入进度去调整语速。看到书记员还没有录入,要有意识地等一等,这样也能给书记员和法官留下较好的印象,对后续的工作衔接、配合是有益的。

老话讲“欲速则不达”,放到庭审陈述中这是再恰当不过了。庭审不是辩论赛,没有限时发言这一说,只要法官不催促咱们,咱们完全可以在陈述、辩论时更加从容、稳健一些。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多庭审都通过线上途径完成。此时大家更需要考虑到网络环境对庭审的影响,避免“自说自话”而网却不断在“卡”的情况出现。

【要点二:庭审中陈述、辩论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庭审发言不同于私底下拉家常、聊闲天,其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每一句话讲出来都要有其一定的意图和目标,不能“空话、废话连篇”。

一般而言,专业拆迁律师会充分尊重被拆迁人的“发言权”,这是因为被拆迁人自己往往对逼迁、强制拆除等发生时的情形更清楚,在陈述案件事实和质证时有着律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庭审中发言需做到“三思而后行”。一是要围绕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官归纳的争议焦点去发表意见,不可东拉西扯一些与纠纷无关的话题,也不可单纯地“抒情”“念小作文”或者站在法律、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控诉”被告如何如何。这种主观化、情绪化的表达可以有,但绝不能太多太滥。

二是要确保自己的意见始终与原告方的诉讼请求、举证目的相统一,不要出现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陈述。在回答被告的提问时更要尤其小心谨慎,拿不准的可请专业律师代为回应,不要盲目作出回应。

总之,庭审发言是一门艺术、学问,也是被拆迁人争取实现补偿安置利益诉求的重要“战役”。在开庭前与代理律师充分沟通、协调,在心里面将要在庭审中表述的内容先打打腹稿、过一遍,做到对案件事实心中有数且能完整、准确的讲出来,这是每一位被拆迁人的必修课。

在明律师最后要强调的是,报道中这位法官的“放屁说”无论如何是不可取、不应该的,碰到这种法官对自己出言不逊甚至刻意打断、阻止自己陈述的情况,被拆迁人一定不可忍气吞声,而是要配合律师当庭指出其不妥之处,并在庭审结束后向法院进行投诉,努力争取自己的正当表达权利。

毕竟,老百姓不是法律专业人士,打官司更不是其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掌控全局确保庭审顺利进行主要是法官的职责,而不能一味去苛责一辈子或许就上这一次法庭的当事人。

讲话慢一点、铿锵有力一些、简练一些,永远都是值得肯定的,大家记住这些原理并在庭审时稍加注意就行了。

标签: 法官 成都 庭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