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博主@荞麦chen发了一条微博,引发了很多网友热议。
她和妈妈视频,原本不想告诉妈妈自己阳了,结果被妈妈看出了不对劲,猜到她阳了。
上来第一句话就是:“让你到处瞎跑!”而她压根就没有瞎跑……
她忍不住感慨,“中国父母表达关心的第一步,就是先把你骂一顿。
这番总结,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纷纷在微博下留言:
我描述我的新冠症状“头晕”,我妈“谁让你不吃早餐”,我“嗓子疼”,我妈“谁让你不喝水”,我“全身酸痛”,我妈“谁让你不锻炼”;
太真实了,平时父母表达关心的方式也是责怪我没有听他们的话,就算听了,也会说因为没有完全听;
很多中国式父母,像这些网友分享的一样,经常采取这种“指责式关心”。
明明是关心,脱口而出的话却变成了责备,让孩子看到的脸色、听到的语气却是生气。
不仅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反而让孩子受到伤害。
Part.1
指责式关心
明明是关心却让孩子受伤
心理咨询师刘小波讲过一句话:“对许多孩子来说,一个人痛苦,但如果把痛苦告诉父母,常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指责式关心,带来的就是这种双倍的痛苦:
孩子没得到想要的安慰和温暖,反而要承担额外的责备。
而且有时候又何止是双倍?
往往能给孩子增加痛苦的父母,还非常擅长翻旧账,日积月累的指责与数落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双倍。
长此以往,一方面孩子会放弃向父母寻求安慰,关闭心扉,对父母产生心理性失望,觉得“最省事的就是啥事都别让父母知道”。
就像有的网友所说:
“每次我诉说委屈妈妈就会来一句‘我早知道你会这样,当初说你你还不听……’,让我倍感压力更觉得憋屈,有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所以就懒得和她沟通”;
“这就是我为啥摔了胳膊仍然选择不告诉父母,因为他们上来就会说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而不是首先关心你伤病怎么样。”
另一方面孩子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一遇到问题,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有的网友所说:
“我小时候感冒会特别害怕,不是怕病了,而是我爸会骂我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让自己生病,所以我从来都报喜不报忧,并且每次生病我都觉得是我的问题。”
当然,父母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关心孩子,只是关心的方式不够恰当;
以及对孩子“指责式关心”时,父母们是不自知的,没意识到对孩子的伤害。
不过对于孩子而言,这一次次不够恰当的关心,可能就一步步地把他们和父母的距离推远,让他们一点点地关上了对父母倾诉的心门。
Part.2
中国式父母
为什么习惯指责式关心
习惯对孩子指责式关心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不关心孩子;
相反,可能正是因为对孩子的爱过于深切,才让关心变成了指责。
我们不能只看见“指责”这一表面情绪,还要看见指责这冰山之下,深埋在父母心底的着急、内疚等复杂情绪。
比如出于“爱之深、责之切”,急于让孩子吸取教训。
看到一位妈妈说,“我全心爱着孩子,一心期盼孩子一切都好。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告诉我时,我就急于帮孩子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急于帮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说出的话让孩子听起来是在责备、埋怨。
时间长了,孩子不愿意对我说心理话了,而且变得很敏感。”
当父母的心就是这样,看到孩子踩坑怎么能不着急?
通过归因让孩子吸取教训,避免再发生,也只有父母才会对孩子这样,旁人谁管你呢?
只是给孩子的感觉却是负面的责怪,没有考虑到首先要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再比如出于自己的内疚,天底下几乎没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孩子遇到什么事,比如生病了,父母内心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
指责孩子“之前说了那么多遍你就是不听”,何尝不是也在指责自己“怎么说了那么多遍,还是没能让孩子听进去”呢?
“指责”这看似甩锅的情绪背后,何尝不是对自己做父母失职的愤怒呢?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看到孩子因为疯玩摔伤了,当时怒火就噌噌往上窜,对着孩子劈头盖脸地一顿痛骂。
看到孩子把头埋得低低的,两个小手攥得紧紧的,又立马心疼得不行。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那么生气?我想潜意识里是不想接受自己的失职,我已经跟孩子说了那么多遍要注意要小心了,怎么还会这样?”
另外,上一代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惯性将“家长权威”看得很重,所以表达关心时,不忘通过指责提醒:
孩子没听自己的话,看吧,现在果然生病了,当初不听错了吧?父母为你好还能害了你?
就像一位网友说,妈妈得知他阳了,一边责骂他没听叮嘱、不注意防护,一边却跨越千里非要过来照顾他,怎么拦都拦不住。
而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当自己从小就是这么经历过来、这么从上一代父母身上学过来的,于是关心孩子习惯采取指责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不管父母是出于着急、内疚、还是家长权威,关心孩子的那份心永远是第一位。
也正是因为殷切的关心,反而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关心方式的不恰当之处。
而意识到,就是改变的开始,让下一代孩子,不必再因指责式关心,被父母一步步推远。
Part.3
亲子之间
直接地表达关心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等到父母年纪大了,发现他们越来越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意了。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我觉得我妈变了,我在家的时候她也是这样指责着关心我。
我离家很多年以后,今天跟她说我阳了,她只说哎哟那你这刚手术完怎么办啊、难受吧、遭罪了、自言自语了很多。”
可这种直接的表达,对很多父母和孩子来说,来得有些晚了。
孩子长大后,当然知道父母那样是关心他们,但他们已经习惯不再对父母诉苦、不再寻求父母的安慰和拥抱了。
不要让孩子遭受身体上的疼痛后,还要再忍受心灵上的痛苦。
不如从我们这一代父母开始:
关心,就直接说“我担心你、我心疼你”,先不找原因,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哪怕什么都不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如果暂时改不了自己的习惯,指责了孩子后,也及时地事后弥补。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关心他的、爱他的,不过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为自己过激的话语表示歉意。
最后,用英国诗人黛安·仑曼斯的一首小诗,和大家共勉: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
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
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
如果……,如果,已经没有如果,
我不再后悔过往行动,从当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