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12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今年的最后一天。2022年,终于要结束了。
对中国人来说,2022年是困顿的、不幸的一年。
12月,尤其难过与难堪。
网易的年度新闻盘点说,致敬每一个扛住了生活的平凡人。采集了一年里那些我们曾经听过的或没听过的声音和画面,事件中的当事人有的还在,有的已经不在。
这份盘点说了实话:与其幻想星辰大海,不如努力活在当下。
很多时候,新闻可以编织星辰大海,但也有时候,它带你看见现实的残酷。
这三年,很多网友亲自经历或体验了那句著名的话,天上的一粒灰,落在你身上,就是一座山。
两天前,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新年献词: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
文章以散文的笔法与诗歌的语言,将一年中的场景艺术化:
这一年,时间有过保质期。棉签落入试管,明天在小程序里摆荡。全民长队的雨夜,困在算法里的骑手,南腔北调的喇叭……光阴曾在试剂中显现。
这一年,空间有过封冻期。无数个远方,从“想去”止于“能去”。划定边界的水马,困住脚步的封条,安置陌生人的台球厅……箭头可以下线,历史无法留白。
但是,网友们都知道,这些生命中的瞬间,是多么无奈、多么浪费、多么消磨、多么失去...
这篇献词的两个关键词,是相信和勇气。
文章如此写道:“凛冬守夜,谁在点燃篝火?深陷险地,为陌生人的不幸悲伤;经受不公,为更弱者的折辱奔走。是根植内心的勇气,是对抗宿命的相信。勇气,是生命在艰难时间奋不顾身的相信。相信,是时间赋予生命坚韧恒久的勇气。”
濠哥认为,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写成了一篇文学作品,而不是新闻评论。
这让它非常难懂,不容易看明白。
网易的新闻盘点输在太直接,太白描,太人性,太口语。南方周末的文学作品,则赢在了太难懂,太文艺,太散乱,让人抓不住重点。通篇读下来,似乎就是一些名词的反复组合与语言堆砌。
相信,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勇气,勇气何来,勇气何为?
法学家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勇气。
罗翔老师同时承认,他自己不够勇敢。
显然,罗翔说的勇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人类的勇敢不是用于默默地承受苦难,接受无以复加的身心折磨,而是身体力行的摆脱束缚、结束苦难。
勇敢,是立而言,是起而行。
勇敢,不是我行、我能、我可以,而是我反对、我拒绝、我不接受。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张维迎在几年前的一次演讲中说:99%的中国人不把自己当人看。
张维迎说:“我认为现在大部分中国人,60%以上,甚至于说99%,不把自己当人看。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理性、能思考、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包括了要去表达。如果你想说一个话,别人不让你说,你就不说了,这就是你不把自己当人看。”
显然,张维迎教授是在期待中国人的勇敢。要把自己当人,就必须勇敢。
回到南方周末的文章。濠哥认为,这篇以相信和勇气为主题的新年献词,将锋利的牙齿,深埋进文字组成的波涛里。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比如,南方周末写道:尊重常识、相信常识才能保卫常识,才能消弭悖逆科学、违背人性的谬误;尊崇法治。法治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守护民族复兴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以法治为准绳,才能永固确定性、安全感,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权利得以伸张。
无论正陷于沮丧,还是历劫重生,无论拥有幸福的恩赐,还是踯躅前路漫漫,自己,都应努力去成为那最小单位的常识和正义。
这些段落,如果你读懂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锋芒和指向。“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用勇气追问合理,用相信破解无序。这是勇气的价值,也是相信的意义。”
当我们坚守勇气,选择相信,他们认为的软肋亦是我们的脊骨。我们相信,不是因为未来值得相信,而是因为我们必须相信未来;不是美好已在前方等待,而是相信撬动了对美好的向往。
坦白地说,我读懂了南方周末。
然而,更坦白地说,南方周末必须写成这样,才能仍然活着。
这真的就是勇气的价值和相信的意义。
不想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但又必须说,我们必须有勇气,才能更好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