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上海8岁的冬冬(化名)身体里一股新的血液开始流动……
冬冬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果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他将重启一段新的人生,但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新旧年交替之际,希望的曙光照进了病床上的冬冬。2022年12月30日,32岁的上班族王明生,作为全国十万分之一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从宜宾专程赶到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经过四个多小时,挽救冬冬一生的造血干细胞成功采集。当天,造血干细胞便紧急送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
与此同时,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刘美也在华西医院接受了采集,她的受助者年纪更小,是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一名2岁的患者。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明生(右)和刘美
“能帮到这个孩子,是我的运气”
2022年10月,在学校上课的冬冬突然头晕目眩,几天休养没有缓解后,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上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摆在冬冬父母面前的选择只有三个:保守治疗,不过要承担生命风险;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是疗效无法保证;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32岁的上班族王明生,作为全国十万分之一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于2022年12月30日从宜宾赶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昨日上午9点,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川大华西医院见到了王明生。他平静地躺在病床上,鲜红的血液从他手臂上缓缓流出。医院正从他身上采集造血干细胞。
王明生是一名90后建筑工程师,常年出差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在2017年左右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当时我刚刚入党,就想着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于是便想到了登记血液。”2022年11月,王明生接到配对成功的电话。起初他以为是诈骗电话,“因为全国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经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反复解释,才使他确信了此事。
正式捐献时,王明生因为最近感冒,整个过程身体有点发酸。不过,想到8岁的冬冬,他觉得这都不算什么,“我的孩子才1岁,非常能理解他们作为父母的感受。”王明生说,“能有机缘帮助到这个孩子,是我的运气。”
▲王明生和刘美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拥有这份“运气”的,还有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刘美。2022年12月30日上午,她和王明生一起接受采集,她的受助者年纪更小,是一名2岁的小女孩,目前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待造血干细胞。
“本来前阵子就要捐献的,不过小朋友那时身体突然很差,身体条件不允许。现在,她的身体可以承受了,我赶紧来了。”刘美告诉记者,自己是在本科毕业那天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她是周围同学里的第一个,她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别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反而可以给其他人带去生的希望。”
家属感谢陌生人,也加入了骨髓库
记者了解到,冬冬患上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止血小板、血红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指数特别低,常伴随出血和感染等症状,对应的就需要每周输血小板和周期性输血红蛋白维持生命。当感染、发烧、输液变成了家常便饭,两只小手都是针眼的冬冬总是强忍泪水咬牙配合护士。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二天,王明生收到了来自冬冬父母的感谢信。信中说,“当您收到这份信时,孩子已经在舱内开始回输血液,身为父母的他们千言万语难诉感激”。因为配型隐私保护要求,双方彼此无法亲见,但他们知道王明生是一个大善人,有大爱的人,还是他们全家的大恩人。“将来当孩子明白您的博爱行为时,我们会告诉他,他的第二次生命是来自一位陌生人。虽然未曾见面,却已心血交融,我们会教导他努力学习、爱护身体、多行善事、回报社会。”
据了解,冬冬的父母目前也已加入了骨髓库。
与此同时,受到刘美救助的2岁小女孩也在紧急治疗,家属也嘱托医务人员送来了感谢信,目前信件仍在途中。“同学们说只要我成功了,他们也去捐献。”刘美说,自己以身示范,现在可以告诉同学们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荣誉证书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四川省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笋介绍,不少成功捐献者主动当起宣传员,热心地推动造血干细胞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目前前来登记成为志愿者并成功捐献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前有些人担心造血干细胞捐献对身体有伤害,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通过网上或者视频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就不再担心了。”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年轻人势必越来越多。同时,鉴于目前白血病患者的情况,陈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造血干细胞库。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