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热时,很多人喜欢尝试各种降温的方式。
甚至有些医生,也会建议优先使用“物理降温”。
不过,到底哪些才是安全可靠的物理降温方式,哪些反而可能带来健康损害而不推荐使用呢?
物理降温是指使用“非化学药物”的方式进行退热,主要通过水分蒸发、降低环境温度的方式来降低人体的温度。
在炎炎夏日,一旦中暑,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将人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散热、多饮水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此时的“发热”,是由于无法有效“散热”。
但如果因疾病、炎症、感染等原因而发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和使用物理降温。
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物理降温方式,但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健康危险,并不是优先推荐的退热方式,比如:
1. 酒精擦身
酒精本身是凉飕飕的,也有物体消毒的作用,但用来退热就大错特错了!
用酒精擦拭身体,虽然可以通过蒸发而让人感到凉爽,但持续时间极短,退热效果并不显著。
对儿童来说,一旦通过皮肤吸收入体内大量酒精,还会有中毒的风险。
2. 温水擦浴
可能有人觉得,用温水擦浴可以让发热的儿童体温下降。
其实,这种“退热”的效果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依然“治标不治本”。
与此同时,也会明显增加儿童的不适感,导致更多的寒战、皮肤鸡皮疙瘩、哭闹等情况的发生[1]。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都不优先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2]。
(资料来源:《儿科学(第9版》[3])
3. 冷敷
不少人在发热后,会使用湿毛巾、退热贴或毛巾包裹冰袋,放在额头、颈部、腋下或大腿根部等进行退热。
但这种方式会在短时间内加速热量流失,造成血管收缩和痉挛,引起寒战,可能带来更强烈不适感,退热效果也不持久。
4. 捂汗
事实上,发热时“捂汗”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要“捂”得大汗淋漓,这样不但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导致大量体液流失、电解质紊乱,甚至虚脱,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1. 开窗通风,开空调
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发热时,人体的体温都会超过室外环境温度。此时,可以打开窗户,或者打开空调,让室内保持比较舒适的温度(比如24℃~26℃),也便于散热。
2. 少穿,少盖
在发热的时候,想舒服一点,就要合理散热,不要“捂汗”。此时,可以少穿一些衣服,也可以少盖一床被子。
3. 视情况洗个温水澡
成年人发热后,如果精神状态不错,活动自如,可以尝试洗个温水澡,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不过特别提醒:
①洗澡时一定站稳扶好,小心滑倒;
②不要洗太长时间(一般10至15分钟即可),以免出现晕厥甚至影响血压波动;
③洗完后注意及时擦干、保暖,避免更多不适感。
如果在发热期间精神状态正常,没有呼吸急促和困难,也没有其他严重的急性症状,也并非一定要退热。
如果体温超过38.5℃,同时伴有明显的不适感,精神不振,则首先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进行退热。
相关专家共识认为,对于体温≤39℃的发热,其实只需及时补水、维持电解质平衡即可。盲目退热可能会掩盖体温与脉搏等体征的关系,影响医生对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断[4]。
不过,对于3个月以内的孩子,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发热,不论高低,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最后总结一下:
1. 不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物理降温都不是发热后首选的降温方式。
2. 在药物退热的基础上,为了增加舒适感,可以采用安全的物理降温方式。
3. 退热不是目的,只是让患者“更舒适”的手段。
审稿专家:李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Meremikwu M M , Oyo-Ita. Physical methods versus drug placebo or no treatment for managing fever in children[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罗双红, 舒敏, 温杨,等.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 11(2):16.
[3]《儿科学(第9版)》.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4]《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11):641-655.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