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你身上好的、坏的、想教给孩子的、不想让孩子看到的,都会在他们身上一一留下印记。
作者 | 可乐妈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一开始,妈妈表情轻松,眉飞色舞地与孩子互动。
孩子表现得非常开心,咿咿呀呀,手舞足蹈。
然而,当妈妈切换成面无表情的“静止脸”时,孩子瞬间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氛。
于是,孩子先是小心翼翼地观察,想尽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妈妈都一脸漠然时,孩子再也忍不住了,崩溃大哭了起来。
通过这个实验,不难看出:
父母的脸,就是孩子看待世界的窗口。
如果你轻松、快乐、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孩子的世界就是阳光普照;如果你阴郁、悲伤、眼里没有丝毫笑意,孩子的世界自然是阴云密布。
你的五官里,就藏着孩子一生的风水。
耳朵:
认真倾听,打开孩子的心门
心理学博士洪兰曾在演讲中提到,优秀的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会自觉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但根据洪兰博士观察,这三个步骤中,倾听往往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妈妈回家时买了两根甜玉米,喊女儿和婆婆来吃。
谁知,女儿先是拿起一根,啃了一口,接着又拿起了另外一根,闻了闻,又咬了一口。
见到这个场景,妈妈气不打一出来,怒吼道:
“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给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你怎么那么自私!”
奶奶见状,也赶忙帮着打圆场:
“孩子,奶奶吃不动玉米,这些都归你……”
听到奶奶这么说,孩子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委屈地说:
“奶奶牙齿不好,我咬一口,是想看看哪根玉米嫩;闻一闻,也是为了挑根最香的给奶奶……”
正如育儿专家卢勤说的:
“亲子沟通的很多问题。大多因为父母说的多了,听的少了。”
很多时候,比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倾听。
懂得倾听的父母,是家庭矛盾的减压阀,可免孩子心灵受伤。
一档节目中,演员袁咏仪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有段时间,自己和儿子的关系很紧张。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她决定一改往日强势的作风。
做什么事情前先问问儿子“喜不喜欢”;孩子犯错后,也不再打骂,而是先听听儿子的解释,再分析对错。
没过多久,母子二人果然和好如初。
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倾听,是一种智慧,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个擅长倾听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福气。
嘴巴:
好好说话,赋予孩子变好的动力
一位网友曾将自己与父母的日常对话记录下来:
结果发现,父母的每句话都透露着对自己的贬低、否定、指责。
对此,网友无奈地表示:
“父母尽职尽责地抚养了我,但是他们日复一日无意中的言语损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内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空洞,我选择永远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刀子嘴,豆腐心”这种说法。
所谓的刀子嘴,其实就是刀子心。
一时的口舌之快,就像一把利刃,在我们张嘴的瞬间,狠狠刺向了孩子。
渐渐的,让孩子变得冷漠、叛逆,把他越推越远。
而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提醒我们:
当你强硬地命令、贬低孩子,孩子只会对你越来越反感、抗拒;
相反,如果你能和风细雨地讲话,让孩子感觉被尊重、理解、包容,孩子才会越来越成熟懂事。
胡适在回忆录中提到过一件往事:
一个初秋的傍晚,胡适身上只穿着一件背心在门口玩。
姨妈见了,就拿了件衣服给他,说:
“穿上吧,凉了。”
胡适却随口回了一句俏皮话:“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原来,胡适四岁丧父,在当地说这样的话,是犯忌讳的。
在场的邻居听了,便告诉了胡适的母亲。
他本以为回家后会被母亲劈头盖脸一顿指责,没想到,母亲只是关上房门,轻声对他说:
“你父亲一辈子善良正直、受人尊重。
你要敬爱你的父亲,要向他学习,千万别丢他的脸。”
听了母亲温和的话语,胡适愧疚地低下了头。
后来,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胡适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家。
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指责,而是放低声音,用绵绵细语将道理灌输到孩子心里。
学会好好说话,认可的话赞扬着说,批评的话鼓励着说,反对的话尊重着说。
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希望和力量。
眼睛:
看见孩子,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被看见”的一面。
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拥有“看见”孩子的能力。
一次亲子咨询中,心理专家向孩子爸爸问起孩子前一天的情况,爸爸说:
“昨天晚上吃饭,孩子总是离开桌子,到处溜达;
玩游戏的时候,一兴奋就蹦蹦跳跳,跟他说这样会影响楼下的人,也不听;
做了很长时间手工,最后不收拾桌子;
刷牙洗漱已经很晚了,还纠缠着让我给他讲故事。”
在爸爸的描述中,孩子似乎是一个调皮、顽劣、不懂体谅父母的孩子。
然而,孩子的妈妈却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
“孩子一回家就会跟妈妈拥抱,说‘我好爱你’;
吃饭的时候,确实离开两三次,但晃悠一下,不用提醒,自己就回来了,这已经很有进步,以前最多他会离开七八次;
孩子玩游戏主要是在沙发上跳,偶尔一两次才跳到地上;
做手工的时候,特别投入,状态很好,做得很细腻,很有美感,做完心满意足。然后自己主动去刷牙洗漱了;
孩子要听故事,但我们都没答应,孩子也没生气,就睡觉了,很好说话。”
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往往是父母出现了问题。
你只看得见孩子的缺点,孩子就真的越来越糟糕;你越是关注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孩子才会越变越好。
著名的“人才魔术师”蔡笑晚育有6个子女,其中5个是博士,还有1个是硕士。
谈起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他给出了10条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
其中一条就是“尽量找出孩子的优点,给予积极的鼓励”。
只有被父母欣赏和肯定的孩子,才能拥有自信和动力,从而获得勇往直前的驱动力。
童话大王郑渊洁12岁那年,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篇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小郑渊洁却另辟蹊径,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老师觉得他故意捣乱,不但罚他重写,还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一百遍“郑渊洁是最没出息的人”。
这件事被郑渊洁的父亲知道后,父亲并没有揪着儿子的错误不放。
反而从儿子的检讨书中,看出了他的写作天赋,并表扬了他。
被肯定的郑渊洁,也从此爱上了写作。
多年来笔耕不辍,最终,成了著名的童话大王。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再糟糕的孩子身上,都有好的一面。
作为父母,不断地发现亮点,阴暗的地方才会变得越来越少,孩子才能顶着自信和阳光肆意生长,活出自我。
纪录片《镜子》里有句独白: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修行耳朵,懂得倾听,你就有了读懂孩子内心的能力;
修行嘴巴,好好说话,你就收获了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修行眼睛,看见孩子的优点,你就得到了一个缺点越来越少的孩子。
点个“赞吧”,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对自己的五官负责,不断修炼,给孩子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