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国祥
前段时间,江苏无锡,一位感染新冠的妈妈,在家照顾三个孩子吃饭。没想到,妈妈突然倒下。更没想到,其中两个年龄较大的孩子仍然坐着淡定地吃饭。过了好一会儿,二女儿站起来查看妈妈的情况,但她也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并没有第一时间扶起妈妈,而大女儿始终坐着吃饭。
视频截图来源:星视频
仔细看,站起来的女孩至少有四五岁,那个大一点的女孩应该是小学生了。倒下去的即使不是妈妈,是家里的一个保姆,她们也应该大吃一惊,不是去扶起,就是赶紧呼救。是什么原因形成这么令人寒心的场面呢?
我想起亲历的一件事。去年夏天,一个五岁的孙辈女孩客居我家。一次,我不小心一头撞在悬梁上,顿时眼冒金星,抱着头扑倒在床上。正在玩耍的小女孩立马放下玩具,惊呼着奔过来:“爷爷怎么啦!爷爷怎么啦!”其实撞头的我并无大碍,看到小孩这么打惊,我很是意外,于是多个心眼,顺势佯装痛苦状,看看女孩还会有什么反映。没想到,她拿起我的手机,快速地用语音变文字方式,给出门买菜的奶奶微信报警。正在这时,她奶奶回来了。
这小女孩不在我们身边长大,她熟练使用手机的能力,肯定是爸妈教的,但对于突然发生险情的惊恐与反应,她是怎么习得的呢?
并不太小的孩子的漠然,我不想狠心地说她们如此“狠心”,但可以大胆地判断她们缺乏对妈妈起码的在意,更谈不上善良、孝心与同情心。孩子成长第一个关键期,就是在其听得懂大人的话,自己也会说话至两岁半以前,此时,应该教育孩子在什么条件下要如何做的常识;应该通过必要的奖惩,让孩子在做得好或不好时产生自豪或羞愧的情绪体验。
有这两条,孩子自然会在意、敬畏父母。这种教育在孩子太小时不行,因为那时他还不明事理。过了这个年龄也不行,因为大一些的孩子会逐渐懂得是非,容易对批评产生抵触。
病了可能是要死人的,人倒在地上是很危险的。如果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警觉和担心,足以证明上述教育缺课。
当网友们质疑孩子们的冷漠时,妈妈赶紧删除了视频,并解释:是因为孩子们觉得自己在跟他们开玩笑。妈妈发删视频又如此自圆其说,为母之心不难理解,只是担心她真的不知道孩子冷漠的严重性。也许,这位妈妈就是孩子无情的始作俑者而不自知。
几乎席卷全国的疫情之下,无数家庭上演了形形色色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为了照顾家人,争取最后一个阳;刚刚“阳康”,就担负起照顾后阳的家人。一8岁独臂男孩在爸妈哥都阳的情况下,主动一只手做饭,贴心照顾家人。这样的温暖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在辞旧迎新之际,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国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回眸刚刚度过的这一波抗疫,体会有惊无险后家庭重聚的情义,感恩家中付出最多的人,勉励抗疫表现最勇敢的人。
在全社会要极力消除疫情焦虑的大背景下,对冷漠麻木一类的孩子,不妨让其习得必要的焦虑,滋养和唤醒他们的人性。鱼得水逝,不要相忘乎水;鸟乘风飞,不要不知有风。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不分年龄和性别,共度时艰,再苦也是幸福家庭。
家庭教育也许有大纲,但现实生活始终是最好的教材。
我们不能要求年幼的孩子像大人一样去承担更多,却有必要给他们的内心种下适度的“焦虑”,知甘苦,懂感恩,敬父母、爱他人,以利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家庭幸福,国运昌盛,应从这样的家庭教育开始。
【来源:九派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