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新闻登上热搜:一名女顾客在商场试衣间里换衣服时,两个男童多次猛推帘子,“闯入”女试衣间内。女顾客制止无果后,与儿童家长争论,家长反而辱骂女子,称其“不检点”,并抢夺女生手机。
(来源:微博)
这个新闻看得知妹很是气愤,其实类似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男童进澡堂”、“男童进女卫生间”的事件也不在少数,很多时候都会被家长的一句“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搪塞过去。
年龄小,就真的没有性别意识吗?遇到这种事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相较于成年人,孩子的确对规则、边界、他人的感受认识较模糊,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的性别认知和界限感。
研究表明,大约在18-24个月间,幼儿就已经能够具有“性别”的概念,认识到性别的不同,并开始用各种信息来划分,比如通过表达“爸爸”、“妈妈”来区分性别差异 [1,2]。
3-5岁时,大多数孩子已经形成了性别定型认知,他们会发现男孩、女孩有不一样的地方,并倾向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和表现,比如会有“男孩不应该去女孩的换衣间”“女孩应该和女孩一起去厕所”的意识,也开始有了保护自己隐私的想法[3,4]。
(来源:微博)
多数孩子在5~6岁时,已经处于性别稳定阶段,明确了解性别差异。而6岁以上儿童,基本都知道性别是一个人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5]。
所以,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中,孩子都在潜移默化地、不断了解和加深性别意识。如果孩子主动或被动闯入了异性的空间,不止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对孩子自己也有负面影响。
在幼儿园,老师会积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家长带他们进入异性专属空间可能会混淆他们的认知。
另一方面,孩子们也能从其他人的目光中感知到不妥,产生尴尬、羞愧和不情愿。
(来源:网络)
家长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各种苦衷就带孩子去不该去的地方,应该告诉孩子:相同性别的人才能共用厕所、更衣室,而不同性别之间应该互相尊重隐私。
家长也需要知道,其他人没有义务无限制地体谅所谓“带孩子的难处”,并忍受这些不适。
毕竟对于陌生女性来说,你的孩子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陌生的男性。
孩子对异性身体好奇,想观察异性的身体是很正常的。但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孩子可能会形成“窥探异性没有问题”的错误观念。
性教育的两个最佳时期是3~5岁和青春期前[6]。父母对待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性教育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留意孩子好奇表现和兴趣点。比如孩子会问到为什么男生和女生不一样,男生可以站着尿尿,女生却不可以。家长这时可以及时告诉孩子,男女生的生殖器官不同,所以会有一些差别。但生殖器官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保护好自己。
(来源:《丁丁豆豆成长故事》)
2. 做到有问必答。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过于紧张、故意漠视或者敷衍了事,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迷惑和好奇,转而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他们造成误导。所以如果孩子有疑问,家长真的不用不好意思,把一切说开才是正确方法。只是避免过度回答就好(如两性活动的细节)。
3. 除了教会孩子认识自我,也要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帮助孩子树立边界意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经过别人允许随意乱闯私人空间,侵犯他人隐私是错误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来源:《丁丁豆豆成长故事》)
4. 性教育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很多时候男童进女试衣间、卫生间等背后原因都是父亲的缺席。在性教育方面也是,研究表明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性教育,孩子受益最大,效果最好[7]。
性教育并没有唯一的标准和话术,不过其宗旨就是让孩子了解自我,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认识到性对生命的意义,并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新闻中的例子是个别妈妈的错误,不应该上升到所有独自带男孩的妈妈人群。
“男童是否可以进女性空间”,这不是一场性别之间的撕扯,而是一个我们应该积极去解决的问题:
1)如果女性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与家长沟通,制止这种行为,明确表达自己不适感,让家长管制住孩子。若劝阻无效,立即找相应的管理人员(如店员、商场负责人等),表达自己的诉求。
2)商家应该更严格管理,在试衣间门口安排员工做好监督工作,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舒心的购物环境。
(来源:网络)
3)如果父母能避免让孩子进入到异性更衣室最好,如果实在没办法,那么在进入前应该告诉孩子这并非理所当然,让孩子不要随便走动、敲门、掀帘子,进入后让孩子不乱看,并把孩子快速带进自己的隔间,相信大多人也能理解包容。
最后,知妹也希望各位父母能够正视孩子的性教育问题,相比可能造成的实际案例来说,这并不羞耻,也不尴尬,而是十分有必要。当大人和孩子都树立好正确的两性观念时,这种问题才能更少出现。
审稿专家
潘伟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Antill, J. K., Cunningham, J. D., Cotton, S. (2003). Gen-der-role attitudes in middle school: In what ways do parents influence their childre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 148–153.
[2]Zosuls, K. M., Ruble, D. N., Tamis-LeMonda, C. S., Shrout, P. E., Bornstein, M. H., & Greulich, F. K. (2009). The acquisition of gender labels in infancy: Implications for gender-typed pla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5(3), 688.
[3]Martin, C. L., Ruble, D. N., & Szkrybalo, J. (2004). Recog-nizing the centrality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tereotype knowledge in gender development and moving towar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reply to Bandura and Busse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5), 702–710.
[4]Halim, M. L., & Ruble, D. (2010). Gender identity and ste-reotyping in early and middle childhood. In 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pp. 495–525). Springer: New York.
[5]张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及教育干预[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226-227.
[6]冯明.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现状及方法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02):115-117.
[7]李佳洋,刘文利.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性教育[J].江苏教育,2019(56):38-40.
内容制作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