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眼
● 带孩子去KTV违法
● 不下载APP就不给看全文?
● 智能电视如何留住用户?
● “边角料食品” 价廉也要安全
● 使用“银行”字样要规范
01
带孩子去KTV违法
“不能带孩子到KTV唱歌?周末也不行?”“带孩子去唱个歌,能有什么问题吗?”眼下,随着防疫政策调整,社会生活正在恢复正常,休闲娱乐活动也逐渐回暖,一些家长想带孩子去KTV唱歌,却不知道这是被法律所禁止的。
微评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刚性的,不能有“弹性空间”,该执行的禁令,就必须一刀切严格执行。具体到禁止未成年人进入KTV,只要在长效机制监管下,经营者守住所有未成年人一律不得进入的经营底线,家长(监护人)也有切实履行监护职责的意识,让普法教育触达孩子,并告诉孩子们禁止这些行为的道理,就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全面、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新京报评论)
这种情况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朋友从微信、QQ分享了一则新闻,或者一则种草文章,点开链接之后却发现需要下载APP才能看全文,或者是必须下载APP才能看到评论。下好了APP,还需要点击一堆授权才能看到文章。而在人们与智能算法已实现深度捆绑的当下,令人深受困扰的不仅是“不下载就不让看”,还有清不掉的弹窗广告、点不完的跳转链接等等,让用户在使用中缺乏安全感,没有掌控感。
微评
这些共性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互联网运营的边界模糊、监管乏力、体系不完善。划清用户权利和APP模式的边界,把浏览权、下载权还给用户,说到底,是在考验平台对用户的尊重程度,和面对流量和保障用户权益时的权衡和把控。对此,平台也应当看到,用户对网络软件简约化越来越高的诉求,回归软件设计的初衷。就此而言,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03
智能电视如何留住用户?
海量内容、丰富应用、大屏享受……近年来,更“聪明”的智能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然而,不少消费者体验后发现,想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需要另外付费购买会员,而且收看电视里不同平台的内容得单独充值会员。有时即便开通了会员,想看平台上某些类别的节目,还得再次充值购买。看会儿电视,会员需要一充再充,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不满。
微评
电视厂商创新营收模式本无可厚非,竞争快速成长的消费细分市场也符合商业逻辑。但产品更新,应当充分考虑消费者使用习惯、社会承受能力。巧立名目从用户身上“薅羊毛”,无异于竭泽而渔。多屏时代,如何以更丰富的内容、更优质的体验留住屏幕前的观众、吸引更多用户,值得广大电视厂商思考。( 人民日报评论)
04
“边角料食品” 价廉也要安全
“白菜价”“论斤囤”……近段时间,在一些电商平台,火腿头、面包边等各色“边角料食品”人气颇高。这些使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零碎材料制成的“边角料食品”,因外形不规整,无法作为正常产品销售,价格更低,而用料、品质则与正常产品一样,这让许多消费者钟爱有加。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家销售的“边角料食品”出现种种问题,比如质次价高、以次充好、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等。
微评
消费者在选购现场制作的“边角料食品”时,应询问清楚食品的生产及配料信息,避免购买到“三无产品”。网购时更要看清保质期,看准食品来源等相关信息,认准证照齐全、品牌清晰、售后有保障的正规经营者。
此外,线下销售的“边角料食品”,销售主体一般都比较明确,建议相关部门强化监管措施,不定期抽查,确保食品安全。而网上销售主体既多且杂,需要电商平台把好准入关,做好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等工作,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还可以通过丰富数据资源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维护消费者权益。(人民日报)
05
使用“银行”字样要规范
不久前,银保监会、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对“银行”字样使用的主体范围、名称含义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主体进一步整改规范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行为。
微评
规范使用“银行”字样,看似只是与企业名称相关的“小事”,实则关乎金融安全以及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违法使用“银行”字样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其次,有的企业标识“银行”字样,开展的却不是金融业务,会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概念的“名称”越是重视、越是“较真”,越能维护市场秩序和各类经济主体合法权益。(人民日报)
责编 | 申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