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何己派
在长沙南方职业学院,1300多名学生、两个特殊专业,一项教育改革试验正在酝酿。
2021年,该校引入京东、网易两个企业,建设京东电子商务、网易动漫制作技术两大专业,开启产教融合的全新气象。
人才培养的成效颇佳,校方很高兴。电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京东、菜鸟等行业头部公司,走上管培生岗位。
整个专业的薪资水平从过去的3000元/月,朝着5000元/月以上的档位走,相较往届翻了快一倍。
帮学校输出高质量人才的隐形功臣,是对接产教两端的中公教育。
这家公考培训的龙头,认真做起了To B职教业务。在它身后,万亿规模市场的崭新图景,正徐徐铺开。
破解“两层皮”难题
过去一年,职业教育政策利好不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份量之重,前所未有。
2022年12月底,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传达了职教改革决心,提出由“教育”转向“产教”的新主张。
从易到难,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实习实训、订单班、专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办学等几种,越往深处做,难点、堵点越多。
许多职校引入产业公司后,极易出现“两层皮”的尴尬局面,前期洽谈甚佳,后期动力不足,学生毕业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位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产业公司负责人感叹,“合作的心是热的,合作方式却是冷的。”
“学校强调社会效益,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校企双方的目标取向存在差异,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
谈及痛点,中公教育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孟桢楠表示,责任与权益得不到细化,也就很难形成合力。
产与教不易找准平衡点,引入的第三方职教平台,双向对接产业公司与院校后,有了破局的可能。
双向对接,意味着不偏袒任何一方。
职教平台深耕多条产业赛道,服务的是某个产业内多家企业,能摸透该产业人才诉求的共通性,助力学校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在这个过程里,职教平台将产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痛点,前置到合作院校,帮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孟桢楠用了一个很特别比喻来形容,“将产业商品‘翻译’为教育用品。”
相较传统的校企一对一模式,这种三方搭台的联动,介入程度更深。职校打破原有机制必然劳筋动骨,并不是所有院校都有推进的魄力。
2021年,长沙南职成立中公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围绕电商与动漫两大专业,进行联合办学。
学校提的需求很明确:有实操经验的师资力量、专业的实训场地与高质量的就业渠道,查缺补漏、全流程打通。
中公接管前,电商专业的专业课老师,有的完全没有从业经历,学生核心能力与企业需求落差较大。
通不过考核而一度停招的动漫专业,需要一年时间重新申办启动,需要做大量前期工作。
此前,长沙南职有过引入企业后专业共建不成功的先例,引入职教平台尝试新模式,既抱有极高期望,又顾虑颇多。
中公职教事业部华中区负责人罗新才,全程参与长沙南职项目,能体会到校方的纠结考量。
“之前没办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无法用教学语言把产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表达到位,师资输送、实训互动等都合而不深。”
罗新才表示,这是平台介入的重点,也是中公的长项。学校认识到,中公做职教确实是专业可靠的,许多权限也就慢慢放开了。
“开头的磨合期确实很长,至少半年甚至一年。”他补充道。
扮演职业经理人
在孟桢楠眼里,第三方职教平台衔接产教两端,扮演的是“职业经理人”角色。
中间方的参与门槛不低。职教平台只有懂产业、懂教育,敏锐洞察和平衡两头的需求,并有完善的产品集群和极强的服务能力,才能无缝对接,撑起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许多院校选择中公的一大原因,在于它能提供综合性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不局限在点对点。我们做育人的工作这么多年,经验丰富,也懂怎么平衡多方利益。”孟桢楠表示。
按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公将职业院校划分为三类:
处在生存期的院校,需要中公协助走好第一步,解决生存问题;正在发展期的学校,生源规模固定,合作侧重于资源整合;到引领期,职校已具备区域前列的实力,需求主要围绕创新业务。
“在学校的全生命周期,中公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按需配置。”孟桢楠说。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项“一把手”工程。孟桢楠提到,中公的团队和高校客户沟通时,会将许多决策和动作前置,“统一认知,建好经营团队,是确保项目落地的重要前提。”
在长沙南职,中公的运营团队长期驻扎管理一线,校方给予极大自主权。
电商、动漫两大专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由校方师资负责,专业核心课则交给中公和网易、京东主导,分工明确,鼓励企业调配更多资源投入。
中公参与的联合办学项目,往往是同一套班子对一个专业负责到底。
正常上课期间,运营团队常驻学校,到了招生季,下沉地市进行宣讲,毕业季则活跃在产业对接上。
拉通招生和就业,更能掌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的细枝末节。
“学校常规的组织设置,一般招生归招生,就业归就业,教学的负责教学,中公的机制比较灵活,把所有环节打通了。”罗新才说。
向实与向深
据机构预测,2022 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2024 年有望达到1.2万亿元规模。行业蓄势勃发。
2021年,中公正式成立职教事业部,去年2月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营职业教育相关业务,组建新团队进入职教市场,
外界眼里,中公在公考培训领域深耕多年,To B算是新战场。
其实,早在2016年,公司即开始探索产教融合业务,起初设立在IT事业部旗下,探索系统性打法。
随着越来越多合作院校产教融合需求升级,沉淀多年的中公产教融合业务,以全新品牌、独立团队来操盘和对外输出,可实现力出一孔。
做To B业务,一大关键词是服务下沉。
孟桢楠表示,中公的分公司直营模式、下沉到县级的学习中心运营,积累了极强的本地化部署能力,这套做法移植到跟院校的联合办学上,“无非是‘场’变了,模式没有变。”
盘活存量资源,To B与To C业务协同,互为助力。
“产教融合业务,帮传统To C业务开拓了低成本获客渠道,反过来,To C业务也丰富了产教融合的维度。比如很多院校跟我们提,学历提升、公职考试等内容也可以做成定向班,给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服务。我们看到很多这类新商机出现。”孟桢楠说。
截至目前,中公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与多所本科、大专、中专学校开展合作。
合作模式包括共建数字经济、融媒体、智能制造、数字文创、人工智能和智能航空等六个方向的产业学院,以及数字化校园、学历提升、技能拓展等合作,目标是成为职业教育全产业链服务商。
孟桢楠表示,产业学院的矩阵接下来还会再调整,将加大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5G通信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布局。
做职业教育,中公不想挣快钱。
“很多校企合作,卖系统、卖指导单位证书,挣钱的确容易,但项目结束了能给学校留下什么,得打个问号。”
孟桢楠透露,产业公司找上门来求合作的不少,公司层层筛选、拒绝了很多希望赚快钱的公司,“抱着赚快钱心态进来的,做着做着动作会变形,很难在这个赛道上有所建树,职业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
把产品和服务做深做扎实,是中公职教现阶段最重要的事项。
接下来,中公职教的全国性布局脚步会加快,同时产品丰富度将进一步扩大。
去年,职业提升平台“中公优职”与企业培训平台“企易学堂”陆续上线,To B与To C双线并进的战略思路显现。
长沙南职等标杆项目的经验,正向更多职教院校复制迭代。
提到长沙南职两个专业的学生表现,罗新才表示,“大家可能觉得大专学校的学生学习表现懒散,但我们学生的精神面貌很不一样。学校组织招生参观,也优先看这两个专业。”
他记得,开学的迎新大会,校长发言说,“学校所有的专业,都以你们为荣为榜样。”
这可能是见证了合作专业从0到1搭建过程的罗新才,心里最踏实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