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 图)
成年人的成熟,就在于逐渐认识到,童话故事里,都是骗人的。但童话故事里,存在着“巨人王国”,现实里,还真的有可能。
最近,网络上关于荷兰巨人国的讨论愈发热烈。
众所周知,荷兰是巨人之国,男性人均身高182以上,女性平均身高也有168.7厘米。在荷兰,你要经受的不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而是来自身高的冲击。近期,有矮个子网友到荷兰旅行,自爆还没垃圾桶高,众人围观后表示又惨又好笑。
这类关于身高话题的讨论,总是能够触碰到大众的敏感神经,毕竟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继“成绩焦虑”“容貌焦虑”之后的又一大家长的“心病”,当属身高焦虑占据C位。当成年人忙于身材管理,家长则忙于孩子的身高管理。
身高焦虑与生长密码
那么问题来了,身高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长高的密码写在了哪个因子里?从医学角度而言,遗传占据了主导,爸妈都高的娃,往往更容易高。
不过,基因也并非是身高的决定性因素,美国人体性状遗传研究协会在对25万人的基因组研究后发现与人类身高有关的基因有697个,分布在424个基因区域,但是,这些基因并非只是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制约,最能起作用的基因也不过能使身高增加约2厘米。
能长多高,七分天注定,三分靠后天,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努力对于身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就像荷兰,良好的社会福利与医疗保障体系作为基石,让居民生活条件优越,再叠加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运动习惯,荷兰人爱喝牛奶爱吃乳酪,爱骑自行车可谓全球闻名,蛋白质充足,运动量大,如此一来,全民身高皆傲人也不奇怪了。
只是,看完荷兰人的平均身高,中国家长更焦虑了。
社交媒体上,0-18岁身高体重对照表,生长迟缓、身高不达标的标准转发收藏量屡创新高;相亲市场上,“我未来的男朋友可以不帅,但身高必须要一米八以上”;“男生低于175,就是二级残废”;“女生有多在乎男生的身高”的言论接连不断;求职市场上,部分职业明码要求身高,高个子在找工作中会获得先天性的优势更加被青睐……
整体的舆论氛围之下,关于身高的焦虑四处弥散,于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身高愈发重视,觉得身高是干系到孩子一辈子的事情,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就业、婚恋等重大问题,需要从娃娃抓起,从而让孩子能够达到社会审美体系构建之下,更被偏爱的身高。
社交媒体所建构的理想身高男性是180cm,女性是165cm。理想身高很丰满,现实身高略骨感。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17年9月发布《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中国儿童难以达到遗传身高,近八成儿童的未来身高达不到父母预期。
最近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至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
虽然只是几厘米,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间,徘徊着无数身高失意者。
在整体的社会化构建之下,身高崇拜成为主流趋势,“恐矮心理”相应出现,矮个子的身高羞耻被商家拿捏住了,通过增高鞋垫、增高针等商品的售卖,来弥补人们因为身高上的劣势而引发的自卑心理。
为了能够再长高一点,无数人愿意献祭金钱,掏出时间,做百般尝试,焦虑催生内卷,内卷带来暴利。
(IC photo / 图)
长高生意经,家长智商税?
有身高1米58的13岁女孩,妈妈为了她抓住最后的长高机会,要求每天跳3000个跳绳,结果导致女孩患上了胫骨结节骨骺炎;有杭州一位家长花费48万元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孩子却仅仅长高1厘米……身高焦虑这件事,没有几个亲爸亲妈能够逃脱。
毕竟在整体社会大环境对于身高的普遍苛求之下,当身高与孩子的未来挂钩,让家长以平常心对待,也是眼泪流到眉毛上——不合情理。
有需求就有市场,而药企精准掌握了家长的痛点,收割焦虑,进而赚得盆满钵满。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国内生长激素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开始高速增长,从9.1亿元增至2019年的 58.89亿元,增幅高达547%。2018-2030年国内生长激素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可达15.7%,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220亿元。
生长激素不仅市场增长前景广阔,且利润极高。
财报显示,国内生长激素行业龙头长春高新连续几年的毛利率都在97%左右。成本只有三四十块钱的“增高针”,经过企业的包装,以数倍的价格,售卖给家长。
而且这一针打下去,并不是立竿见效,往往需要按照疗程注射,打2-5年不等,短效的粉针剂、水针剂每天需要注射,一年分别至少要2万和4万,而长效剂型的人均年费则为15万元往上,如此一来,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就没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不是一笔小开支。
花费了真金白银,效果可能并不是万般皆如意。因为生长激素真的不是万能灵药,也不是你想开就能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523例身材矮小的病因分析报告指出,只有21.99%的孩子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长不高,且能否注射生长激素,需要做严格的医学检测后才能定调。
然而,为孩子身高愁苦的家长们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急病乱投医,盲目听信一些无良医药代表为了提成的疯狂推销。
他们在看了企业铺天盖地的“生长激素让定制身高不是梦”的广告宣传,就把希望押注于生长激素,前仆后继只为了捕捉那一缕长高的希望,希望其帮助孩子在身高上实现翻盘,但要不对症,方向跑偏了,往往是散尽钱财,孩子受罪,家长折腾。
中国家长的“身高焦虑病”,生长激素治不了。但滥用生长激素,却会实打实会威胁到孩子的健康,造成逆向反作用。
在医学界生长激素只允许用于治疗特定疾病,自身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是不需要再注射生长激素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使得孩子甲状腺功能暂时性降低,容易肥胖,得糖尿病。
从颜值到成绩,从才艺到身高,内卷何时是个头?家长们,擦亮双眼吧,理性看待身高问题,科学寻求长高之道,别让生长激素揠苗助长,别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别给孩子留下一身的无奈。
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