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怎么做?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做出部署。其中指出,要优化完善高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发布办法,扭转简单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倾向。
与去年教育部提出的对高校录取分数线发布的要求相比,今年对录取分数线发布的要求更具体。《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到,“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考成绩、高校录取分数线等发布工作,坚决扭转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做法。”
优化完善高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发布办法,需要既避免高校以录取分数线“排座次”论江湖地位,又满足考生的知情权,了解高校投档、录取情况。而要从根本上破除“唯分数论”,必须进一步推进高考录取改革,加大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力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阶段,都会出现名校抢高分生源的情况,这与破除“唯分数”改革相背离。教育部近年来反复重申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违规承诺录取(含承诺录取专业、本硕博连读或贯通等)、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争抢生源,但还是有高校违规。而之所以名校热衷抢高分生源,是我国高校和社会舆论存在着用录取分数线排名论高校“江湖地位”的倾向,如北大和清华,在全国有多少省录取分数线位列第一。
为了提高录取分数线,高校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在第一时间获取高分生的信息,做高分生的工作;调整招生策略,把部分“冷门”专业安排在提前批招生,让统一招生本科批的录取分数线更好看等等。有的名校之间为抢高分生源,还“撕破脸”,斯文扫地。
也有不少社会舆论,赞成名校抢高分生源,认为这是重视优秀生源的表现;不抢高分生,难道要抢低分生?殊不知,高校抢高分生源,与高校正在推进的多元录取、综合评价改革是矛盾的。我国于2020年启动实施的强基计划,以及新高考改革省份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都实行综合评价,不再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指标。在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强调破除“唯分数”评价,而在统一招生中,又抢高分生源,重视录取分数线高低,每分必究,这向社会传递混乱的信息,被质疑推进多元评价只是象征性的,看重“状元”、高分生还是实实在在的。
我国已有多省在公布高校录取分数线时,不再具体到高校、专业的分值,而是把录取分数线超过某一分数的高校、专业统一处理为“某一分数及以上”,如上海公布的2022年普通本科批院校专业组分数线信息中,复旦大学(01)、复旦大学(02)、复旦大学(03)、上海交大(01)、同济大学校(01)的分数线就均为“580分及以上”。这防止名校间争抢录取分数线排名,也避免名校录取分数线排名高低成为社会舆论炒作的题材。
可见,优化完善高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发布办法,主要针对的是少数名校的录取分数线,对录取分数线做适当淡化处理,其他高校及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则据实发布。当然,对这样的处理,也有舆论质疑,既然统一本科批招生是用高考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而且每分(甚至每一个位次)之差,都影响到学生的录取走向,为什么不坦然公布呢?
因此,比优化完善高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发布办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现实的选择,就是进一步加大强基计划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的力度。鉴于在公布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几所名校的录取分数线时,采取的办法是做统一处理,那么,完全可以在招生中,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985高校采取划定一条基本的分数线,由达到分数线的学生自主申请多所高校,高校独立结合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进行多元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的招生、录取方式。
如此,基本的分数线确保招生公平,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与高校的自主权,同时切实建立基于高考成绩的多元评价体系。高校、社会公众也就不再关注高考成绩排名,既扭转简单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倾向,也引导学生走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每分必争的应试竞争。
(原题为《不以录取分数线论高低的倾向如何扭转?》 作者 熊丙奇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