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从来不缺好大学!丨春节特辑

在老工业基地兴衰与复苏的历史进程中,东北高等教育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创新支持,并成为其东山再起、再创辉煌的内生力量。

春节读好文,和软科小编一起重温这篇引爆网络的《东北,从来不缺好大学!》吧。欢迎在文末分享你的旧文“新知”,顺祝春节快乐~读到文末可领口令红包哦

如何振兴东北,成为时代之文。

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辽宁锦州、沈阳等地,在深切瞩望中为东北振兴再启新篇领航指向,再次坚定了全国人民对振兴东北的信心。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雄踞鸡首,接壤多个邻国,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拉开东北振兴的序幕。

“东北振兴”19年,曾经一度辉煌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加速回暖,发展态势向好。如今的黑土,正日益成为开放的厚土、发展的沃土,焕发出崭新气象。

白山黑水,辉煌百载

历史上,东北地区曾是国家的“钱袋子”、“装备部”、“大粮仓”,因其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木材、粮食等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为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摇篮”。

近百年来,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不仅为国家输送了经济发展的动能,也孕育了底蕴丰厚的高教文化,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1912-1931年,东北已创办各类高校(含专科)43所,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学府在此时诞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上世纪20年代校址

图片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

1945年,全国共有各类高校(含专科)141所,而东北拥有80所,东北以全国7.4%的人口占中国高校总数的57%。

新中国建设初期,东北地区率先建立起重工业基地,围绕国家工业基地布局,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在这时期,当时八大工学院之一的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及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纷纷成立。

东北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但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也为全国若干行业系统的发展乃至“大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和教育实力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据辽宁省社科院的报告,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北三省尚有净流入人口36万;十年后的“六普”显示,东北人口净流出200万人。

东北经济的发展,进入漫长的“冬眠期”,高校也面临着各种发展瓶颈,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高等教育依托经济的快速发展异军突起,发展势头一度盖过了东北高校。

提振信心,再展雄风

二十一世纪初,暖风频吹,东北迎来发展春天。

从2003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扶持东北振兴,并强调要打造东北高等教育高地,夯实科技和人才基础。东北高校凭借积蓄已久的实力,乘势而上,在各领域表现亮眼,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

超强阵容,打造王牌学科

东北三省坐拥11所“双一流”高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C9联盟”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一众老牌强校也都实力不俗。

除了“双一流”高校,东北三省“双非”高校,特色鲜明,都有着几个足以撑门面的王牌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财经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长春理工大学这6所“双非”高校都斩获了A类学科,学科实力处于全国一流水平。

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发展困境,东北一众高校都没有辱没学校传承已久的金字招牌,始终都在各个领域保持着最顶尖的水平。

筑巢引凤,建设人才高地

只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东北振兴才有“底气”。

瞄准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东北三省各自出招,“引育留”并举,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真金白银,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2021年,吉林省发布《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提到用人主体柔性引进的顶尖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及团队组建创新平台,对其在场地、设备、研发、薪酬奖励等方面的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补助。

2019年,黑龙江省启动实施“头雁”行动,打造“人才特区”和“科技特区”,为顶尖人才发展提供平台、资金、政策和环境保障。支持经费可达5000万元、科研启动金可达1000万元,年薪可达100万、安家费住房补贴可达300万。

2018年,辽宁省发布《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同时启动了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培养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分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对不同梯队的人才给予50-300万元不等的资助。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东北高校培育了一大批顶尖人才,2011至2021年这十年间,13所东北高校共计培养了28名两院院士,其中,C9联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稳坐“头把交椅”,入选了9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3所“双一流”高校均有2位及以上院士当选。东北高校以其担当,为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科技加码,服务经济发展

聚焦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东北高校努力探索经济振兴发展新思路,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对2017-2020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统计结果来看,东北共有9所高校曾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5所高校取得连续4年入围百强榜。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4年合计约36.9亿的高额收入一马当先。此外,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4年成果转化总额均超过15亿,相当可观。

“C9联盟”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是东北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哈工大持续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聚集高地,助力一批高科技成果在黑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据统计,哈工大牵头构建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3年内向哈尔滨市转化成果350项、签订技术合同100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哈工大勇担航天第一校“尖兵”的责任,从支持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到研制机械臂悬挂装置和部分转接件助力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舱活动……哈工大在国家重大科技突破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同向同行。2019年,东北大学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及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下来累计为钢铁企业创造500亿元利润,开发了世界首块“超级钢”。此外,东北大学还以管桩钢、通航主桥的桥梁钢工艺技术助力堪称“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东北大学依托科技创新,打造多项硬核成果,在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和服务振兴中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右一)带领团队研发“超级钢”

图片来源:东北大学官网

吉林大学聚焦东北振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服务东北振兴发展。2019年以来,吉林大学先后成了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等研究中心,打造服务东北振兴和国家战略的国家高端智库。2021年,在首届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期间,吉大校友合作成果签约项目14个,合同引资额136余亿元。吉林大学持续攻关核心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垄断,完成国内首次航空重力梯度仪飞行试验;自主研发的万米钻机“地壳一号”以完钻井深7018米创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吉林大学全面融入东北振兴,持之以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大连理工大学植根辽宁,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助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学校牵头组建辽宁重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黄海实验室,建设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中心长兴岛中试基地、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辽宁省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参与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近年来,学校(辽宁、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与辽宁企业实施合作项目5000余项,合作项目总经费超20亿元。大连理工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长征五号火箭、C919大飞机、首艘国产航母、港珠澳大桥、国产核电主泵等“大国工程” “国之重器”建设中贡献了大工力量,“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赞誉更加彰显。

除此之外,被誉为“国防强校”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民教师的摇篮”的东北师范大学、“石油工程师的摇篮”的东北石油大学、老牌医学强校大连医科大学......一所所实力高校,成为助力东北经济转型、走出经济困境的坚实力量之一,也正是振兴这片广袤黑土地最具生机活力的源泉所在。

东北振兴,高校先行。在东北振兴之路上,东北高校坚定笃行,久久为功,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基石和战略支撑,走出一条立足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具有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凛冬散退,东北正在强势崛起,在白山黑水中拥抱未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