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老家过年,遇到这样一件事。
邻居家王阿姨过完年70岁,打算年后给自己办一个70大寿。
但这件事受到了全家人的反对,3个儿子、1个女儿、老伴、儿媳通通不同意。
大儿子表示,王阿姨的生日本来在5月份,为了办寿宴改到正月份,容易招来闲话。
二儿子也发表意见:
“现在村里哪还有70岁大张旗鼓办寿宴的?这不合适。再说了,妈你年前刚阳过,疫情还没过去呢,老人抵抗力本身就差,万一二次感染可就麻烦了。”
然而,尽管一家人好说歹说,给王阿姨把利弊分析地一清二楚。
可老太太依然油盐不进,甚至冲着子女们破口大骂:
“小兔崽子,你们不就是怕我办寿宴,到时候得挨家挨户还礼?一个个的良心呢?我把你们养这么大,真是养了一群白眼狼!”
话虽然难听,但对于王阿姨的孩子们来说,却早已经习惯了。
从小到大,王阿姨只要稍有不如意,就对着孩子们一通臭骂。
久而久之,就算子女想和老人亲近,孝顺王阿姨,也渐渐心寒了,最后倒真成了“白眼狼”。
子女本应该是父母最贴心的人,应该成最可靠的“养老保险”,但有些家长的做法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孩子长大后孝不孝顺,与家长的“嘴”有极大联系,那些常常口出恶言的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语言软暴力伤人伤己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民国时高雅的名媛,弹钢琴、画油画、远赴海外留学。
自打童年起,张爱玲就对母亲充满崇拜和欣赏,她说:
“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我母亲立在镜子前,在绿短袄上别好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
但如此优秀的母亲,却常常对女儿施与“语言软暴力”。
母亲告诉张爱玲,走路不能晃身子,不能大声笑,牙齿不能露出来,并且每次训斥完之后,都会加上一句:“你长大后不会有出息的,你不好看。”
正因为不被母亲看好,张爱玲内心伤痕累累,发誓这辈子要早早出人头地。
后来张爱玲长大后对母亲不闻不问,母亲在欧洲病入膏肓后,给张爱玲拍电报说“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
张爱玲只寄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过去,直至母亲去世,母女二人也没能达成和解。
对“中国式家长”而言,吐槽抱怨和冷嘲热讽似乎是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根本没有把孩子视为独立平等个体的意识,说话时也不会考虑对孩子有多么大的杀伤力。
“我不过就是说了她两句。”
“小孩子嘛,说几句又能怎么样?矫情!”
然而,父母的这种不以为然,最终往往会自食苦果。
孩子长大后既不会与家长决裂,也不会拒绝承担自身的养老义务,但同样不可能太“孝顺”。
被难听的话“喂大”的孩子,很容易对父母排斥和厌恶,亲子关系有了裂痕,一生都难以修复。
父母把爱挂在嘴边,孩子更孝顺
有心理学家说过,人的口如同泉源,要么流出甜水,要么流出苦水,两种水不可能同时流出。
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应该把爱挂在嘴边,让嘴巴成为赞美鼓励的源泉,而不是喷吐愤怒的出口。
比如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应该认真表扬和鼓励,而非盲目地担心孩子“骄傲”,随口一句“人家谁谁谁考的比你好多了”,用冷嘲热讽浇灭孩子的热情。
再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而非把错误归咎于孩子的能力、品质问题,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质疑,透过“有色眼镜”观察孩子。
只有我们改变家庭氛围、平时的语言习惯,才能维护好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将来孩子长大后,才能真心实意地把父母放在心上,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老苗结语:
俗话说:“父母的口,量孩子的斗;父母的行,拓孩子的模。”
为人父母,就算管教孩子再严苛,也一定要把爱挂在嘴边,多说一些善言善语,否则让孩子受了伤,晚年生活可能不会太幸福。
今日话题:你平时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