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对美丽的孔雀下死手,这个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孩子”,姓甚名谁,并不清楚。只是在1月28日的一则视频中,他演绎了惊人的一幕:突然冲进无锡动物园的孔雀活动区域内,抓住一只孔雀的头部使劲扭,又抓住孔雀尾部,朝地上摔打多次,还拔羽毛。工作人员赶过来后,他才松手并试图逃离现场,随后被疑似家长的一个男人接走。
“这个孩子”虽然被接走了,但他的残忍粗暴行为,被永远定格,引发了人们的愤怒。我们无法理解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对一只美丽的孔雀下重手?即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人不断喝止,他也没有收手的意思。
这个孩子的行为动机,不太好理解,说他是“熊孩子”,好像也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这让人想起一系列的虐待动物行为,比如前年江苏南京的一位11岁的男孩,用小刀刺戳小猫、用门夹击小猫;比如清华大学学生在动物园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等,做法都很残忍。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虐杀动物的行为,是一种心理障碍,存在认知和情感上的障碍。这种障碍表现出的,是涉事者大多在童年有过心理创伤,导致心理郁结,继而发展成为需要迫害、虐杀“更弱的”动物来排解。在演变成“极端虐杀动物”之前,一般会有很长一段由轻到重的发展阶段。
回头再看无锡这位“抱摔”孔雀的男孩,可能就存在着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障碍。看到美丽的孔雀不是去欣赏,而是要虐摔它,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出现“极端虐杀动物”行为的可能性,会很大。
我们并不清楚这位男孩究竟经历过什么,但从他“抱摔”孔雀时,家长并没有及时出面制止,直到他试图逃跑被工作人员抓住时,才有疑似家长的男子把他接走,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
弗洛伊德童年决定论指出:“童年的经历影响我们一生。”这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把儿女抚养长大,也应该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及行为标杆,并在他出现认知和情感偏差时,及时给予心理引导,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也是避免孩子走极端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