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讲述了自己在一所特殊的教育基地,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进入基地后,她被没收了通讯设备,禁止与外界沟通联系,给父母写信、打电话都受到严格的监视。
教练拿皮带抽打学生、扇学生耳光、用辣椒水喷学生的面部,要求学生在雨中跑步……很多学生遭到了严重的体罚,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够听话。
这篇帖子的控诉对象是河南省雅圣思素质教育基地,虽然名为“素质教育基地”,但这所教育基地的做法,和“素质”并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都开始讲述自己在类似的教育基地“学习”的经历。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但经历却惊人的相似:被抓或者被骗进基地、没有学习只有训练、恶劣的生活环境、随意施行的体罚,以及对身心造成的重大创伤。
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机构不在少数。他们打着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名号,宣称能对问题少年进行转化教育,实际上却对孩子实施了严重的体罚。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臭名昭著的“豫章书院”,为了帮孩子戒网瘾,这所书院对孩子进行了非法拘禁、电击和殴打等体罚,2017年就已经被取缔,创始人杨永信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然而,六年过去了,类似的教育基地不但没有消失,还愈加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人喊打的矫正机构,为何总有办法能够大行其道呢?
01
无力的父母,默许隐匿的罪恶
人们常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矫正机构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生意。只要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来,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也就会有更多的机构被建立起来。
在很多旁观者看来,父母会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和孩子有什么深仇大恨?
然而,事实或许和我们所想的恰恰相反。
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把孩子送入矫正机构的家长们的心理?”
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他们的父母要是真的不在乎孩子,也就不会花大价钱,送他们去什么学校了。”
有博主介绍说,他从小生活在偏远的农村,父母都没什么文化。在他们村子里,孩子不听话,父母就只会打骂孩子,更别提什么育儿方法。
等孩子长大一些,父母几乎是彻底拿孩子没什么办法,有的孩子上初中就用援交的钱来上网,或者把刀架在父母的脖子上要钱。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让孩子戒掉网瘾、爱上学习,无异于拯救了孩子的人生,也让父母脱离了苦海。
那些经过了美化、包装的矫正机构,恰好成为了父母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说,那些把孩子送进矫正学校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也不是不希望孩子好,而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正是这种无力感,让他们在发现可能的解决办法时,开始不择手段,甚至默许罪恶的滋生。
02
极端的手段,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进去时轻度抑郁,出来时精神分裂;进去时身体健康,出来时疾病缠身。”一些学生这样描述雅圣思基地的“教育成果”。
也有志愿者统计,曾经在豫章书院接受“改造”的孩子,有70%-80%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很多人还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位已经离开书院近五年的女孩说,自己几乎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到教官拿棍子抽自己,然后在大喊大叫中醒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感觉精神恍惚,好像在书院里才是正常的生活,而外面的世界则显得很不真实。
于是,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外界接触,也很少和同学说话,像刺猬一样蜷缩起来。
有人说,“虽然书院关了门,但是学生们却并没有获救。”
等待他们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后遗症、对家庭和亲情的疏离,他们发现自己很难再融入现实生活,对于把自己送入机构的父母,则抱有很深的恨意。
被送往矫正机构的孩子,往往自身家庭就存在裂痕,又很难结交朋友、得不到师长的帮助,因此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难以养成健全的人格。
一方面,孩子可能会变得极度懦弱、胆小,不敢与别人说话,也不愿意信任他人。
另一方面,部分孩子可能会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甚至出现青少年犯罪。在恃强凌弱的环境中生活,会让孩子过早接受弱肉强食的法则,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原本想要帮助孩子的父母,却没有想到,当孩子进入基地的时候,才是他们人生摧毁的开始。
03
破除“学校万能”的迷信,承担家庭的应有之责
在雅圣思的官网上可以看到,“贪玩、厌学、逃学、上网成瘾、早恋、行为不端、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好学”的孩子,都可以送到基地来接受教育。
有网友说,甚至是一些仅仅有点内向,或者行为比较调皮的孩子,他们也照单全收。
这听起来似乎是帮助所有孩子的灵丹妙药,然而却也恰恰是问题所在。如果一所教育机构宣称自己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那么父母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很多父母有一种观念,认为“学校是万能的、老师是万能的,每当父母无法管教孩子的时候,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一定会有办法。”
因此,在矫正机构大肆宣传的时候,他们才会听之信之;当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时候,他们也更愿意相信学校、和学校站在一边。
然而事实上,没有哪种教育方式对所有孩子都适用,也没有哪个教育机构能够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如果孩子的日常行为出现了偏差,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如果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则会有校纪校规的处罚;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应该由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孩子。
其中,父母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是最不应该被忽视和替代的。
有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上网成瘾、贪玩逃学,本质上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水平越高,就越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父母也就更容易干预孩子的不良行为;反之,在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中,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自然就更难开展家庭教育。
因此,一味迷信矫正机构并不可取,父母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才能够正向影响孩子的人生。
家庭教育构建了孩子成长的底色,父母是孩子一生最亲近的人。
父母把孩子送进矫正机构,就是把最亲近的孩子推了出去,让机构教育替代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让教官替代了父母,让羞辱和体罚替代了爱和引导。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即使行为得到了强制的矫正,心中也会有无尽的恐惧和悲伤。
只有让父母归位、让爱回归,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免受隐匿的伤害,在真实的世界中安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