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体谅年轻人,建议专家别再建议

新年伊始,专家又出来“整活”了。某公募基金副总邓博士,最近围绕年轻人抱怨收入低不敢消费的一番言论引发热议。邓博士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真的很不像话,没有钱花了都是觉得父母给得太少,觉得企业公司老板给的工资太低,却很少去反思是否自己能力不够。比如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水平不够,所以才有这么低的工资。他还表示,其实对于国内很多年轻人来讲,同样这点活在泰国或者越南,人家可能只要一半工资,一样能干。

专家言下之意是国内年轻人工资不低,低也是自己的原因,且比下有余,其实算高的。无独有偶,稍早之前,也有专家建议年轻人不应为钱选工作,毕业生不应该考虑自己能赚多少钱,而是应该在30岁之前的这一阶段,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事,工资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就够了,工作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专家的这些言论,听起来是不是有熟悉的“何不食肉糜”味?

“专家”一词近些年开始,有逐渐被反智化、污名化的趋势,背后不无原因。专家尽管也多是筚路蓝缕、一路奋斗而来,但在身处今天的高位之后,往往会对过往的艰辛选择性遗忘,从而无法与受众共情,更懒得换位思考。

以上述案例来说,道理很简单,同样的活,泰国或者越南的年轻人的确可能只要一半工资就能干,但泰国、越南的物价、消费水准,尤其是房价,显然差别甚大。等量代换之后,泰国、越南的年轻人即便只拿一半薪资,可能就相当于国内的年轻人拿了高薪。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阶段都不同,不能简单因为年轻人抱怨几句,就随便对比,还批评人家矫情。

至于工作选择问题,哪个毕业生不想把工作和爱好结合起来,用不着操心衣食住行,问题是有得选吗?工作是残酷的,多数人往往只能被动选择,尤其是在刚步入职场的阶段,兴趣爱好和体面的收入,孰轻孰重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父母的期望,生活中各种支出,都可谓实实在在,必须习惯在压力之下努力工作。年轻人的难处显而易见,而这种境况相信过来人也有体会。

而年轻人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薪资当然是最直接的体现,但问题是大家面临严峻的竞争,年轻人即便能力够了,能够像华为那样出天价薪资挑选优秀人才的企业并不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逻辑决定的,即便毕业于名校,也要经历市场的洗礼,现实中有些本来预期较高的年轻人,只能拿着低一档的薪资去行业里“卷”。

尽管我们经常听闻外卖、快递、保姆家政等行业有人月入过万元,可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第三方统计的数据,月入过万乃至月入八千,早已一骑绝尘,超过了全国所有地区的平均数。月薪五千看起来并不高,可早就有人提醒,这一数字在十四亿人中已经算在中上游了,这种状况是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可将工资不高问题简单归咎于个人能力,显然有失偏颇。

类似消息一多,年轻人也都淡定了,纷纷认为专家建议得“真好”,下次不要建议了。口不择言的专家和一肚子气的年轻人,“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外部感受也并非没有改观的可能。年轻人可以是火焰,要相信依靠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会实现个人薪资待遇以及层次的向上突破,尤其不因暂时的窘境而让自己陷入读书无用论误区。而专家则可以是海水,要用在冲破自身视野的板结与羁縻,给努力拼搏的普通年轻人争取更多的可能性,这才是专业人士该有的担当。

现在社会各方都在帮助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困难不能忽视。从这个角度去看,上述专家的着眼点搞反了,盯着年轻人去苛求,忘记了自己年轻时的委屈和怨言。 □魏敏

标签: 工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