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称《水浒》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毁灭人类三观,是他见过的最毒小说,因此建议将《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答复称,网友的顾虑和担扰有一定道理,但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
教材因为受众群体的庞大,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入选 教材,常常伴随着争议。就以《水浒》来说,就曾不止一次有人提出要删除与其相关的课文。这些年,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经过了多次改版,有些课文退出,有些课文新加进来,这都很正常。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本质上说,语文课本就是一本文学作品“精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是在不断磨合中寻找最合适的。
我个人并不反对对入选课本的篇目进行讨论,但不建议上纲上线,动辄“清除”。教材不同于其他出版物,它具有教学和作为考试依据的社会职能,其内容不能过于随便地修改,这会让老师和学生们无所适从。此外,每个人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样,不能将个人意识凌驾于社会之上,否则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恐怕也没有几篇了。
《水浒》当然有其自知的问题,网友提到的诸如“污蔑丑化女性”“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更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但要看到,这是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几百年前的作者写出与现在价值观完全相符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灌输,去其糟粕取得精华、批判性地学习,同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在回复中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决不意味着对它的思想和观念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反复咀嚼、消化和升华的过程,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比“没有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接近学习的本意。《水浒》的文学价值极高,但也存在丑化女性、宣扬暴力等思想糟粕,这种反差事实上正是思辩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此为理由要求“清除”《水浒》,未免太小看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审美和辩识能力了。
对于课本的讨论尽管见仕见智,但一个根本的核心从来都没有变过,那就是多元化和丰富性,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尽可能地涉猎,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看到和领略到这个世界的广阔。一个人只有经过丰富而广泛的阅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戴着道德滤镜去审查教材,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上的匮乏,也会造成思想上的狭隘。前者而言,四大名著甚至是所有古代的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挑出许多毛病,请问哪一本能读?后者而言,如果有“瑕疵”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清除出课本,学生也无法真正地了解那个时代。
戴着道德滤镜看待教材,本质上是一种过度保护,不利于正常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就好比把一个新生儿关进无菌的环境里,看似安全,实则脆弱。值得一提的是,这名网友不仅建议将《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本中清除出去,还要求“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这恐怕是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