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发布了ChatGPT聊天机器人程序。它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并与之对话,还能撰写邮件、文案、代码乃至论文。
由于美国大量学生开始使用ChatGPT做作业,斯坦福大学已经推出了一项检测AI文本生成的全新算法DetectGPT,巴黎政治大学也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
与部分欧美学校的明令禁止不同,复旦大学创意写作导师王宏图认为ChatGPT可以辅助学生创作。
他说:“日后如果ChatGPT引入创意写作的课堂(与学生一同辅助写作或比赛写作),在不帮助‘作弊’的情况下,我也会持开放态度。”但成绩要适当降级。因为他觉得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鲜活生命体验的结晶,需要经历诞生、成长等生命过程,拥有人类共通性的情感经验,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在如何成为“人“这一点上,ChatGPT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下为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创意写作导师、作家王宏图的口述:
中国1994年才接入互联网,95、96年的时候,人们面对互联网的心态和现在有点像:互联网上一搜,很多知识就冒出来,大家开始觉得读书没有用。搜索引擎的结果杂乱,但ChatGPT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乃至一个成熟的文本。它的人机交互性比互联网刚刚诞生时好很多。
但这仍然是知识层面的内容。《圣经》里说伊甸园里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智慧之树。至少现在,ChatGPT的创作还不是一棵“生命之树”上结的果实。而文学作品需要的生活体验:人类有诞生、成长的过程。比如开始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奇心、青春的反叛期、中年的疲惫,经历了喜怒哀乐,到最后衰老这样一个生命的历程。大家共享的是一个生命的体验结构,许多事可以相互理解,这是AI暂时无法做到的。
古代的“类书”类似旧式辞典,把过去的词语收录进去。清朝没有才华、没有真情实感的人写诗,需要对仗的时候,就会去翻类书。它实际也像古代的文学数据库,ChatGPT相当于把数据库精进了,是一个精进了的,加强了人机交互的工具。
我看了ChatGPT模仿的爱伦·坡风格的小说。它肯定把爱伦·坡的《黑猫》《莫格街谋杀案》等小说分析了一遍,按照算法把属于爱伦·坡的元素拼配进文章里,最后生成的文章的确有爱伦·坡的语言风格。但它还是爱伦·坡的一个很表象的东西,真正的爱伦·坡的创作是很复杂的。
ChatGPT模仿的爱伦·坡风格的小说。图源:李灿
续写《红楼梦》也是,首先,它把林黛玉母亲的名字弄错了;第二,它续写的结尾都是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虽然ChatGPT是人工智能,但它是有一种价值预设的。它根深蒂固的倾向是一种“正能量”,求得美满,给人生营造一种美丽的光环。这与《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原意不同。
ChatGPT续写《红楼梦》潇湘晨报 图
如果只是单纯“讲一个故事”,不需要人物性格,不需要价值意蕴,那ChatGPT可以完成得比很多人都好。因为人脑无法分析那么多故事,找到最惊险刺激、峰回路转的模型,从中化用、组合。但19世纪后,小说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体,不是单纯讲故事了。昆德拉说小说是“以带有虚构人物的游戏为基础的长篇综合性散文”,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模型了。这种“一次性”鲜活的生命体验,从中赋予的人类非理性的直觉和感情,是ChatGPT现在无法替代的。
ChatGPT也不是完全不能帮助文学写作。例如风景描写、建筑描写,你可以借助ChatGPT来完成。如果我们要写一座宋代的建筑,需要查阅大量古籍资料、访问旧址,不如ChatGPT代替我们观察来得方便全面。对于小说,我主要看它的创意。即使ChatGPT给了你一个故事模型,在具体的描写中,你还是可以看出它是数据调配还是具有真情实感的。
学术研究也可以借由ChatGPT写文献综述,或者借由ChatGPT提炼论文的中心思想,挑选有价值的论文参考和引用。
如果我的学生课程作业用ChatGPT辅助写作,而不是完全依赖数据、没有脑力付出,我也会通过,但成绩要适当降级,否则对没有用的学生不公平。日后如果ChatGPT引入创意写作的课堂(与学生一同辅助写作或比赛写作),在不帮助“作弊”的情况下,我也会持开放态度。因为每个人根据性情和阅读习惯的限制,思维会凝固在一个惯性的轨道。ChatGPT的确是可以帮助创作者拓宽视野。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例如现在电子地图发达了,人们辨别方位的能力反而下降了,变得依赖机器了。就像如果一天突然断网了,就是你要回到原始状态(没有电脑)来创作,可能他也会感到很困难。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退化了,对“鲜活的细节”关注度降低了,也许写出来的东西就更难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