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调研了50位创业者:2023年到底怎么干

2022年给创业者留下了哪些教训?2023年创业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创业?

创始人的精力应该花在事上,还是应该花在人上?

每一位去年都盲目扩张过的创业者,今年应该怎么防止犯错?

近期就以上话题,铅笔道创始人王方与天使投资人徐勇进行了一场视频号直播对话。

铅笔道是不说谎的创新创业媒体,过去7年获得了主流资本的极度青睐:打破了同行业过去7年的融资记录——是融资金额最多的同类公司之一,也是资方阵容最强的同类公司之一。

徐勇是天使成长营、AC加速器、进化家创始人,是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创业导师,此前曾投资星站TV、老路识堂、米画师、谛声科技等。

以下为二人讨论的部分精华。

1、琢磨人重要还是琢磨事重要?

琢磨人重要。 

2、琢磨人的准则是什么?

认识很多人不如认识很多种人,认识很多种人不如认识很多明白人。

3、创业者为什么要注重人效?

2021-2022年盲目扩张的人,多数是在人效上犯了错。

4、大家都说“不讲出身讲基因”,创业基因具体指什么?

第一基因是热爱,第二基因是擅长。

5、创业失败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从重要性排序,天时、赛道、团队、商业模式。

6、视频号与抖音的差异化会在哪里?

腾讯没有电商/区域电商基因,而抖音有。

7、00后创业者登场了吗?

登场了。但拿到大结果的创业者,还不在这类群体里。

8、2023年大家干点什么好?

攻坚各个领域里的“芯片”环节,提升企业价值的首要是增加科技含量。

- 01 -

徐勇:你说2023年要多琢磨人,少琢磨事,而且你说琢磨人是创始人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在2023年要琢磨人,你所谓的琢磨人指哪些方面?

王方:我总结过往三年所踩过的大坑,分析背后的根本原因,发现都是在人的环节掉了大的链子。

我把人的背景分为研发、设计、生产、产品、运营、销售和售后,发现从研发到运营这部分背景的人,特别擅长研究事儿,但不是特别擅长琢磨人。从运营到销售这个背景的人,比较擅长研究人,但可能不那么爱琢磨事。

“琢磨人”的含义我认为有2层:从外部讲,是不惜一切代价,最早最充分地去感知客户群体的需求(及变化),创始人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到极致是次要的;从内部讲,要把“打造地表最强团队”这件事做到极致,这个事做好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有了。

我和做技术的人很像,我创业的时候也喜欢琢磨事,比如用逻辑思考战略,用逻辑思考市场,但是我发现喜欢琢磨事的创业者,很容易把公司做成一个“很热闹但商业化不一定成功”的公司,比如它会有流量、有人气、有影响力,但是“成交”这件事并不一定做得好。

如果成交没做好,那就意味着:这个事做得好,但是事没做对。

把事情做对的标准是什么:做客户需要的事情。

在最近两年,我一直在补短板,虽然我也有很强的合伙人团队,但是在商业化的时候我没有办法给团队更多支持,所以我决定今年多拿出时间来“服务人”——研究人的需求,怎么用公司的产品去解决人家的需求。

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徐老师。在研究人需求的过程中遇到很多苦恼,我可能对人很木讷,(对别人的需求)有的人5分钟就搞懂了,我可能需要5个小时,具体的需求我老是搞不清楚。

徐老师你作为投资人,阅人无数,创业者怎么把“琢磨人”这件事做到极致?

徐勇:确实,人这件事特别重要,尤其是在中国。在国内,坦率的讲,在人前人后有不同表达习惯的人比比皆是。除开用户,身边的合伙人、同事要不要琢磨一下?当经济形势高歌猛进、机会唾手可得的时候,可以主要琢磨事,在这个时候大家更有契约精神,更容易去把一个事往好了做。但是当市场形势机会变少,不是满大街都飘着钱,可能琢磨人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个人有没有契约精神,是不是靠谱的人。

刚才王方用了特别棒的一个词,人商。就像情商智商一样,这是一个人在看人方面体现的综合水平。比如说一个女孩特别漂亮,有两个人想追她,一个人是渣男,一个人是特别清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小伙子,这两个人哪个人追这个女孩更容易成功?

王方:渣男,我猜对了吗?

徐勇:肯定是。为啥女孩喜欢渣男,渣男谈恋爱经验丰富,经验丰富的人往往水平就高,所以看人这个方面第一你要认识很多人,你要跟很多人聊。

第二要认识很多种人,因为不同人的风格,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展示状态。南方人、北方人,律师、记者、老师、科学家等等,认识很多人不如认识很多种人。

第三认识很多种人不如认识明白人。琢磨人这件事,不同的人重视程度不够,今天我看到你要琢磨人了,我内心地为你开心,因为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特别纯良的创业者。

要提高自己的人商,更要找到明白人,明白人能够对我们有指导,有一些提醒。还有要归纳总结,最好能归纳成一个对人的评价打分表。把看人这件事情,感性的感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手段就结合在一起了。

- 02 -

徐勇:你在开年的文章里,提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做人效,一个叫做行业平均人数,这两个概念我也想请你来解读一下。

王方:所有的行业我会去研究标杆上市公司,大概会统计八个十个,统计他们的人效,把他们的平均数或者中位数当成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个平均人效,这里面能得到一些结果,比如说做媒体的人效,每年创造的人均收入大概是在50万;做培训的公司人效平均大概是在80万;做SaaS的可能是40万到50万;做公关的、做营销的可能就是30万、40万。

然后我会把这个数字跟我自己做一个对比,它里面有很多共性,当一个公司的平均人效没有超过30万的时候,这个公司肯定是赔钱的,超过30万的时候这个公司刚刚可以活下来,再往下一步走,就会有一点利润。我会把这些数字当成一个公司经营效率的核心理念。

此外,抛出融资等因素,人效是判断公司是否扩张的核心依据。

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徐老师。投资人眼中非常优秀的一些公司,估值非常高,也融了非常多钱,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人效其实并不太高,刚刚过30万,如果把融资钱刨掉的话,业务其实是刚刚在生死线上,但是往往这样的公司能成为投资人眼中非常优秀的公司,徐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徐勇:为什么在大城市人效30万以下,你就赔钱了,是因为在大城市的用工成本再加上房租等等比较高。刚才王方说的人效都不足30万为什么还能获得投资,可能是因为项目还是偏中长期,可能是B轮之前的,B轮之前的企业是在积累、完善自己的产品,积累自己的势能,寻求未来的爆发,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时候,人效低是特别普遍的现象,因为产品要完善,还要有巨额的研发费用。但如果公司到了中后期人效还是这么低,那就真的要从企业身上找原因了。

- 03 -

徐勇:我们做投资会说一句话:不讲出身讲基因。你在文章里也特别提到,把基因作为长期能否成事的关键因素。我想请你来说一下,创始人有哪些哪些特点,可以把它归纳到基因这个层面?基因是一成不变,还是有可能通过学习发生改变?

王方:我之前在做科技记者的时候,那时候跑电商、移动互联网,大家就常常跟我讲基因,但是我比较喜欢质疑,不喜欢这个词,我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变的,所以别人讲基因,我就偏偏不信基因。但是后来这十几年,观察了身边很多创业者,我真的发现基因是客观存在的。

或者说,我是用了13年的时间验证了“基因”问题的客观存在。

创始人的第一基因是他热爱做的事情,第二基因是他擅长做的事情,如果两个都有,当然最好的。如果二选一,我认为拥有第一基因很难得,即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他内心无厘头热爱的。如果他没那么热爱,却特别擅长,那也OK。但是我认为拥有第一基因的人,他的成功概率会比第二基因的人稍微大一点。

基因可以改变,但是很漫长,至少5年以上——你要问问自己,这个行业还有没有这么长的红利窗口。

比如说我是记者出身,曾经离经营是非常远的,一下子要出来创业,要带领公司实现盈利,把我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销售天赋的人是很难的,但即便如此,我要知道销售大概是怎么回事。我的第一任务不是去卖东西,而是从老板角度出发,利用组织协助销售卖东西——这个起码领悟必须有。

但即便是这么不高的要求,我花了6-7年去领悟,现在只能说是刚刚上道。每位创业者身上都有类似的“超明显短板”:从企业的终局看,创始人要选择最有基因的领域;但从竞争格局看,短板补得越好的创业者,最容易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徐勇:王方用了两个词超级精准,叫做热爱和擅长。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面叫做反叛,反叛意味着创新、不走寻常路,铅笔道也是不走寻常路,开创了一个不说谎话的媒体,不拿车马费。

- 04 -

徐勇:你看了那么多的失败的企业,你觉得这些企业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王方:过去几年写了15000家公司,曾经都是把它们当成非常正面的报道,但是后来就陷入悖论了,因为这些公司99%都死掉了。总结失败经验是因为,既然还没有那么长远和精准的眼光去总结别人真正做对的事情,至少要把别人明显没有做对的事情,把它的启发告诉大家。

我们统计下来,从原因的角度看,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4个,也是我认为创始人在经营企业中最应该抓大放小的。

第一个叫做天时,创业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机,错过就要再等10年。第二个是赛道,第三是团队,第四才是商业模式。

在这里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商业模式。在平时,我也最不热爱与创业者聊商业模式,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调整,边走边干就行了,但是时机选错就没办法了。

再比如在团队上,我曾经是不太能接受花一年时间去挖一个人,但是我现在很乐意接受这件事情,花一年的时间去找到我认为眼中那个最优秀的人。

- 05 -

徐勇:你说2022年很多创业者的业绩不佳是因为盲目扩张,但是大家感觉挺难的,真的有那么多的扩张吗?另外你觉得2023是一个合理的扩张年份吗?

王方:2022年大家为什么难受?从企业内部讲,我大概调研了50个创业者,总结了四个字,盲目扩张,他们在2021年下半年盲目扩张,尤其是在2021年四季度。

2021年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讲,是过去三年收入最高的年份,就觉得2022年还会延续,在这个预判的基础下,很多人就盲目扩张。但是2022年四月份的时候,大家就懵了,形势不对,大家开始裁员。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去年裁人花掉的现金是1500万。

2023年适不适合扩张呢?我大概又调研了几十个创业者,做To B或者To C的大家都觉得2023年是一个积极的年份,大概会比2022年好20%。我的目标人员配备也是比2022年好20%左右来配备的。

TO C的创业者会更积极,收入目标基本是按照100%以上设定的,有的是200%,我调研的最积极的是500%。

- 06 -

徐勇:我观察到,你在2022年也花了更多时间做视频号、做直播。你觉得微信生态2023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公众号、视频号、直播大概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组合型安排?

王方:我对视频号和抖音的看法,这两年是摇摆的,有时候觉得这个好,有时候觉得那个好,抖音对于电商的人会比较友好,但是视频号跟抖音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没有电商的基因。

根据腾讯的基因,它赚钱主要靠流量广告这些东西——从过往20年历史看,腾讯在电商的探索大部分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视频号不会去走电商和本地商户那条路。这个核心区别会决定视频号与抖音的核心区别。

- 07 -

徐勇: 近年创业者的年龄经历到背景有没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不会带来一些新的影响?

王方:我记得在十年前,大家都提倡90后创业者,我是89年的,连接80后和90后,那时候感受特别明显,很多基金就是主投90后。资本周期十年一期,现在也快十年了,00后创业者也快登场了,估计2025年的时候,那个概念就会正式出来。

我当年采访的那些90后创业者,拿到大结果的不太多。所以创业拿到大结果,其实跟年龄关系还不是特别大。

但如果从创业者能力看,这三年下来,整个市场的创业者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是创业者追求融资能力的顶峰,2023年是大家追求赚钱能力的顶峰。

我把2015年到现在归结为这一代创业者,你看那时候融资形势多好,大家都要拼命找钱,那个时候稀缺能力是融资能力,大家对融资特别关注。但是经历疫情到现在,大家都想在2023年大干一场,但不是为了融资,是为了怎么搞出利润。

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徐老师。00后其实真的是马上要登场了,就像十年前90后登场一样。但我自己认为创业者40岁创业,40岁以后创业会更合适一点,而我自己创业就太早了,我25岁创业,现在33岁,我觉得20多岁的我不太具备一个创业者该有的综合能力。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年龄出来创业拿到大结果的可能性会更高一点呢?

徐勇:首先行业不同,比如说媒体文娱,我2015年开始管理自己的基金,也投了好几位90后,年轻真的是巨大的优势,年龄越老,越容易陷入到行业惯性里边,很难有创新,越年轻越有各种各样的创新能力。

第二,不同的家庭,商业训练的素养是不一样的,商业训练往往来自于家庭,如果你家里边特别有钱,耳熏目染就会受到一点商业素养。

第三,真的想把这个事做好的话,一个企业家一定得过两关,第一关叫做生死关,不为生存发愁。第二个,过周期关。当不管是整个的行业周期,还是外部的经济周期,或者自己企业的周期,遇到挑战的时候,特别年轻的创业者容易有点脆弱,心理上没办法抗压,比如说在科技领域,40岁左右的创业者年龄是相对合适的,因为有经验,并且经过多年的经营也有一些资源,心智相对成熟。

- 08 -

徐勇:如果给创业者建议的话,在这一年来干点什么好呢?

王方:我们统计,2022年80%的钱都涌入了四个赛道: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基本上投资圈都应该都共识了。

我很看好各个行业的“芯片”环节:它不一定叫芯片两个字,但一定是行业里技术难度最难攻克的。

我最近见了一些创业者,他把五年十年的时间用于一个行业里非常难攻克的环节。我认识一个创者就是做农产品的,但农产品的种子研发是很难的,一研发就得五年十年,他就用了十年的时间去研发种子,去育种。

再比如说养猪行业也非常难以攻克,比如公猪育种,我们国家很多公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我们国家猪到处可见,但是育种要从澳大利亚、美国进口,所以很多人开始去拿钱拿时间去攻克猪育种,这个词叫猪芯片。我非常看好它们,而且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这些人,他拿大结果的概率会高一点。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