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00后女生张雨柔最近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她被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月19日,华商报记者专访了张雨柔,被她奋斗的青春深深打动。
中学时就喜欢学习化学、生物
张雨柔,2001年出生,是西北大学化工学院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推免,顺利保研。大一、大二学年,她的专业成绩排名分别位于专业第三名和第二名,大三学年进步到专业第一名。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第四届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等40余项荣誉。2022年,获得西北大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称号。
究竟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样一位学霸?2月19日,华商报记者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化工学院,见到了张雨柔本人,她长相甜美,穿着朴实,身材瘦瘦的,,但单薄的身板里蕴藏着大能量。
从中学开始学习化学、生物,张雨柔就对这两门课很感兴趣,考试经常接近满分。“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都与化学、生物有关,所以很喜欢学,高考后,选择了这方面的专业,想好好探究其中奥秘。”张雨柔说,大一时,她有些懵懂,经过探索和努力,明确了大学目标:保研。“要想保研,成绩必须名列前茅,我就努力学习。同时也综合发展,我一直对播音主持很感兴趣,所以参加了不少专业外的活动。另外,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还要做好学生会的工作。”
全面发展 各类获奖收入囊中
大二时,她作为队长主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白磷钙石纳米晶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为项目内容,在人工骨生物复合材料制备方面进行探究,最终顺利获得省级结项。她参与202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在其中担任了做实验的任务,并参与了答辩环节。最终,NWU-CHINA-B代表队获得全球银奖,实现了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在此项国际赛事中的首次获奖。
她曾在高校博物馆讲解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宣讲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等。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支部曾获五星团支部称号。曾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的她带领化工学院学生会取得“标兵分会”称号,个人也获得“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目前,她是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此外,她参加全运会志愿者,疫情期间为留守儿童当“线上家教”。
制定时间管理图,具体到分钟
完成这么多事情,她是怎么做到的?
张雨柔说,她最大的秘诀就是自律以及时间管理。她向华商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时间管理图,这是2022年的某一天,加上学生工作,她的学习时间为10小时23分,比如:生物反应工程2小时40分,英语学习2小时35分,学生工作1小时16分……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张雨柔是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做事。
“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2点睡觉,7点起床。”张雨柔说,“不知道是否能保研中科院,但我心态比较好,就是去尝试,尽最大的努力,最后不管结果如何,都不留遗憾。”
“这个时间管理,也可能与我是班里学习委员有关,一般我要提前做好一周的学习安排,并发给同学们。其实,大学里的诱惑挺多,如果管不住自己,时间就会被很多事偷走,我还算自律吧。”张雨柔说,最终,她获得了推免资格,并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考核,学习方向为生物与医药,“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和学院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妈妈说没想到女儿会这么优秀
张雨柔来自西安市鄠邑区的一个乡村,父母是农民,上小学时,父母外出务工,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初中时,父母回到鄠邑区,种植葡萄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张雨柔都在鄠邑区读书,学习方面她积极主动,只有在高三时报过一次补习班,但是补习时间仅有两周。
说起父母,张雨柔动情流泪,她说:“爸爸妈妈在葡萄园劳作,非常非常辛苦!所以,我经常激励自己,要拼搏奋斗!”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学期间,张雨柔会在周末当家教。现在,她是小她11岁弟弟学习的榜样。
2月19日,张雨柔的妈妈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让家里人很省心,“有时候考试不理想了,就听到她回家后说这次没考好。我很少在学习上给孩子提什么要求,没想到她会这么优秀。”
张女士说,女儿特别懂事,大学期间,会用自己当家教挣的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回到家后,先去一趟葡萄园,给家里帮帮忙。
将帮爷奶爸妈实现愿望:去趟北京
2月19日,学弟刘宇浩讲了他眼中的学姐张雨柔,“个人能力强,做事认真专注,效率高,而且能长时间坚持,会自己主动给自己定目标。所以,她能被中科院保研,我一点儿也不意外。”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辅导员王老师看着张雨柔不断成长,她说:“雨柔刚进校还没有这么突出,她不断努力,特别拼、上进,日积月累,变得越来越优秀。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临时,她总能牢牢抓住。她也是学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一个代表。”王老师说:“张雨柔的与众不同在于,她的时间管理能力很强,也很自律,她放弃了娱乐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生!”
说起未来的梦想,张雨柔说:“想沿着科研的路继续走,读完硕士读博士,当老师我是从小的理想,希望将来能当一名大学老师。”
张雨柔还有一个较近的梦想,将很快实现,就是带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一趟北京。“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北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没去过北京,他们常说去北京看一次天安门就知足了,这个愿望我一定要帮他们实现!”
华商报记者 任婷/文 强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