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奶粉标准实施,你会选购国产奶粉给宝宝喝吗?|罕见

婴幼儿奶粉新国标颁布两年之后,于今年2月22日被正式实施,这一在诞生之际就获得了“史上最严”称号的新标准,会对婴幼儿奶粉食用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家长在购买奶粉时有什么新的注意事项?是否会推动国产奶粉获得比进口奶粉更大的优势?

本期《罕见》栏目,主理人王大仔对话儿童营养师王斌和奶粉测评专家陶晨,共同探讨新国标实施后,与孩子喝奶息息相关的新变化。

一、比欧美标准更严,国产奶粉品质能否赶超进口?

王大仔:网上称此次新国标为“史上最严”,既然变化这么大,那是否意味着过去的某些指标在严谨性上不如现在,所以才进行调整?

陶晨:我认为并不是。我们的标准对比欧美的一些标准,原本就更严。比如乳糖占比90%,很多欧美国家,包括欧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里,这是没有限制的;还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比例,这些都是比其他国家标准更加严格的。当然也有欧盟标准更严的少部分地方,比如DHA,我国是选择性添加,而这在很多欧美国家属于必须添加的成分。总体来说互有高下,但我国的标准相对更严,也更符合自身国情。

王斌:从营养素的阈值限制这块来判断肯定是更加严格了,但之前的指标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严谨。国标不仅要参考国际,更要参考国内,要根据孕妇人群和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来进行阶段性调整,从实际数据来看它的改变是微观的。宝妈们可以继续给孩子喝之前的奶粉,只不过在后续选择上更加放心了,不必再去看对应阶段的某些含量了。

王大仔:既然是“史上最严”,从奶粉行业来看,新国标正式实施后好落地吗?

陶晨:行业应该不会因此大洗牌。新国标在两年前就颁布了,企业适应起来已经有足够的缓冲期了,国家在这方面比较重视,如果那些乳企做不到的话,违规成本也是很高的。

王斌:乳企肯定是要有一定实力才能把口碑做起来,被人们熟知的。既然国家已经给了两年的缓冲时间,不管在生产线上还是宣传投入上想必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而且我们国内奶粉出问题的情况比较少见,除了早前比较火的三鹿奶粉事件,实际上大家去正常购买正规奶粉是完全没问题的。

王大仔:新国标更严格了,意味着咱们自己的奶粉质量也能更好了。现在有越来越多家长信赖国产奶粉,但也有很多家长仍然更愿意海淘进口品牌。那么平心而论,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在质量上有多大差别呢?

陶晨:差别不是没有,但各有优势。比如网上盛传的一个说法,“用生牛乳做乳基的奶粉就很好,用大包粉做乳基的就不能吃”。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厂家的宣传策略。国内奶粉用生牛乳确实新鲜一点,但意义并不大。因为一罐奶粉的奶基占比也就在30%左右,大量东西都是后来加的,特别是乳清粉,乳清粉极度依赖进口,只拿这30%说事是很不公平的。

我不是在给洋品牌站台,但生产大包粉的企业很多都是国际上的优质大乳企,他们的奶源质量整体来说是比我们要好的,这一点和所谓“新鲜”可以说互有高下。所以整体上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有标准的限制,能浮动的范围其实很小,大家没有必要过于纠结。

(注:生牛乳指从奶牛身上直接挤出来的新鲜牛奶;大包粉指异地转运原料粉,二次加工生产的奶粉。)

王斌:奶粉质量最主要的就是乳基,乳基来源除了乳源地之外还有添加的成分。从标准来说,不管是旧国标还是新国标,大家在这个框架下购买的完全没问题。正如陶老师所说,有些国家的奶源就是做得比我们好,我们有差异,但这个差异可能会影响口味,却不会影响到奶粉最根本的营养。从口碑去挑选肯定是百家百味,从安全角度来分的话其实国内外是一样的。

二、新国标新在哪儿?过度营销会变困难?

王大仔:婴幼儿奶粉是分“段位”的,比如一段、二段、三段,这让很多新手妈妈在选择时发愁,为什么要分这些阶段呢?

王斌:孩子的发育阶段是不同的,而母乳不同阶段的营养也是不同的。比如0-6个月是以纯母乳为主,这些营养足够孩子支撑这个阶段的发展了。7-12月的时候,孩子除了母乳以外还要加入辅食,而母乳也在随着孩子的需求而转变。一岁以后,孩子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这时候他们应该形成以饭菜为主、奶为辅的饮食结构。所以奶粉也应该随着孩子的发展规律有阶段性变化。

来源: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7-69.

王大仔:旧国标下,婴幼儿奶粉只有两个标准,二段和三段是放在一起的;但新国标把二段和三段明确区分开,变成了三个标准。这么做的直接好处是什么?

陶晨:原来的各个阶段是有一定交集的,这使得一些宝妈不是很有把握,现在分得更清楚了,比之前更能适应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同段位奶粉的标准差异,也是因为段数越高,奶粉本身在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程度越来越低了。

二段配方奶有了自己独立标准。图片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王大仔:所以可以理解为,随着年龄增大,分阶段的调配变得更精准、更符合孩子生长发育需求了。但我们也看到,新国标里有一些指标往上调了,有一些指标往下调了,也有一些指标从“可选”变成“必须”了,如何看懂这些具体指标的变化?

陶晨:奶粉的具体指标非常多,我讲几个主要的。

第一,比如新国标对于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要求更高了。原来旧国标一段奶粉里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要>6:4,因为酪蛋白对于小宝宝来说相对不容易吸收,而配方奶粉又是为了趋近母乳,所以要加入乳清蛋白。这次把乳清蛋白的比例调高,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原来只规定第一阶段奶粉的乳糖占比要求达到90%,现在二段也规定了。

第三,在降低的指标里面,比较重要的变化是二、三段奶粉对蛋白质含量的标准下降了。我们考虑可能是因为现在孩子的营养比较好,在二、三阶段吃其他东西比较多,婴幼儿肥胖的情况多,所以才有这样的调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新国标降低了二、三段配方奶蛋白质含量。图片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第四,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应该是维生素D,它的上限和下限都翻了一倍。在中国,维生素D摄入量的参考值对比全球来说是比较低的,所以这应该是向国际标准靠拢的一个过程吧。

还有一些是为了防止过度营销的。比如DHA,虽然还是“可选择”成分,但如果要加,就得加到规定的那个量。原来是没有这些下限规定的,加不加、加多少都是随意的,所以导致一些厂家概念性添加——只添加一点就大肆宣传,很多消费者不会注意这些。

这种情况除了DHA之外,在维生素里面也有规定,一些维生素和矿物元素通通都有了上下限,只能在这个范围波动,可以说更加严格了。

王大仔:进一步来看,在这次新国标中,还有哪些营养元素的变化是值得补充说明和提醒家长关注的?

王斌:说到营养素,在新国标里也能看到DHA和α-亚麻酸的比例变化,长期关注营养科普的家长可能知道,这些对于胎儿和宝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在孩子大脑的发育期,显得尤为重要,这次调整了它的限量标准。

还有一个是维生素D,获取维生素D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裸露皮肤照射紫外线,使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补充剂,而食物是没办法补充的。在这样严格的获取途径下,大多数孩子没办法进行达量获取,所以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像胆碱、锰这些微量元素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同样重要,指标上针对这些也进行了调整。还有一些奶粉是加了益生菌的,这次国家在指标里给这些原则性成分制定了下限,更关注孩子的整体营养均衡,以及大脑、骨骼发育这些重点需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新国标修订了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图片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三、新国标下,奶粉怎么选?孩子怎么喂?

王大仔:那么具体到国内外奶粉的购买,有没有一些建议?

陶晨:刚刚说了国内外奶粉其实是没有多大差异的,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但国外品牌不代表海淘,很多家长搞不懂国行和海淘的区别。比如某个品牌在美国生产的奶粉,通过代购渠道进来,这叫海淘,是执行美国标准的;在美国生产的奶粉,按照中国标准生产,到中国销售,这叫国行,也要取得中国的国食注字。国外品牌也可以在中国设厂,打洋品牌的同时也要符合新国标,所以差异其实很小的,如果实在不放心国内品牌,买洋品牌的国行货也是可以的。但建议大家还是少买海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风险太大,而且不一定符合新国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奶粉国食注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大仔:在很多人看来,婴幼儿奶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会这样?

陶晨:奶粉价格居高不下是中国奶粉配方行业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母乳喂养是拒绝奶粉打广告的,不做广告也就不存在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的问题,费用就不会那么高。加上中国奶粉品牌多,市场竞争激烈,母婴店推销员的提成高,就要从奶粉价格里预留出这部分费用。还有之前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大家没有信心,认为贵的才是好的。当然这个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逐渐减少。

王大仔:现在很多家长会纠结是网购更好还是线下母婴店途径更好,可以分享下经验吗?

陶晨:家长去线下母婴店买奶粉一般不会录音,不会留下什么证据,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它要是有问题就一定会被看到。之前郴州出现大头娃娃事件,就是把固体饮料当成配方奶粉甚至是特配粉,导致这样的悲剧。所以从产品真伪程度来讲,我更认同线上,官方旗舰店很少会出现自己卖假货的情况,但线下经销商可能会存在因利益造假的情况。

王斌:线下也好,线上朋友圈关系也好,存在很多蒙蔽家长的陷阱,大家一定要理性思考,不能盲目去买一些所谓的非正规渠道的“补品”,有时候可能反而会害了孩子。

王大仔:对奶粉新国标的关心,其实也反映了家长在婴幼儿照护上的焦虑,对此,还有没有一些特别想强调的理念或是提醒?

陶晨:现在有很多人打着精细化喂养的幌子谋取不当利益的事情,甚至有一些是很低级的谣言。比如“钙铁锌不能同补,要单买三罐”,其实这是纯扯。还有就是夸大危害,制造焦虑,使其获得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关注度。家长千万不要被洗脑。

王斌:现在都说精细化喂养,但有很多家长过度精细化了。比如有些家长听了科普,食物细腻一点孩子好吸收,但是一直给孩子喂糊糊可能导致孩子一岁了还缺乏咀嚼能力。这样的话实际上会错过孩子能接受固体食物的最佳阶段,基本上十个月之前就要让孩子尝试接受不同质地的食物。

另外,一岁以后奶粉其实就不是必选项了。一岁以后的孩子以饭菜为主、奶为辅,从吸收来说可以摄入牛奶了,但要不要过度摄入,还是看孩子的饭菜吃得好不好。家长们不能完全照着书本去喂养孩子,不同的孩子情况是不一样的。奶粉就相当于补充剂,如果孩子饭菜吃得不好,需要吃补充剂,反之就替换掉,就这么简单。

还有卫生问题,家长无需过度清洁。过于精细会导致孩子发展受到制约,没有按照正常规律去发育,导致孩子在抵抗力或拒绝能力、语言能力等其他身体方面受到影响。希望大家放松一点,不必过于焦虑,别被太多杂的声音引导,做一个理性的、科学喂养的家长就好了。

标签: 奶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