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北京当家长要这么拼?

无论见过多少世面,总有一群家长能颠覆你的世界观。

最近,朋友加了一个群,里面都是八少八素超班及预备队伍…的爸妈。

他们不是在B站上肉搏微积分为娃打前站做铺垫,就是陪正在准备SSAT的娃,用6个月的寒假刷完高三课。

都是学霸爹妈晒优秀的娃,虽然心里唾弃抢跑,嘴上说不要提前搞校内课,但自己的行动却很诚实,暑期课外班报满,各种在线资源学习步步紧逼,还总在琢磨怎么才能在群生里来个弯道超车。

每年中高考成绩一出,这个群就开刷各版本分数榜单,热议今年牛校哪家最强。

网传某年高考北京中学排名

虽说四中和人大附,平均分VS高分量是各有千秋,大家小有争议,但无论什么版本的榜单,什么渠道的数据吧,都不影响传统八强北京四中、人大附、清华附、101中学、八中、十一学校,北师大附中,以及北师大二附中的稳固地位。

在北京,公立牛校代表着最顶尖的教育水平,是这群家长的终极目标。

01 / 资源

北京的公立牛校有多牛,到底牛在哪里?

一个在北京住了十几年的老母亲,娃四岁的时候去了上海。

原因是想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

这就有点让人想不通了,难道帝都的教育就不香吗?

她说,那到不是。只是上海优质教育主要拼钱,北京的优质教育,就算你有钱也拼不起。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公立校,说民办陪跑那都是高抬它了。

她朋友的娃在北京读普通的公立学校。多普通呢?校名完全没有存在感,升学水平一般。搁在上海妈妈眼里,最多是个菜小吧。

但就这所学校吧,一年级入学手续刚办完,就开始给新生每个新班分乐器,一个班有一个专属乐器,她朋友家分到的大提琴,全班都学大提琴,还免费培养。这要自学大提琴,别说找好老师有难度,就是风里雨里接送,大笔的培训费也够家长慎重思考一下的了。

还有一个朋友,她家娃也号称在普通的公立。

上学第一天,这个老母亲在群里晒课自己娃朴素的课程表,一切确实都挺平常的,但最后有一项,列了俩字:飞天。

就有人问,飞天这是个啥?

她解释说,这个学校前身是空军下属子弟小学,后来脱钩改了名,但特色项目还是保持下来了。这个飞天,就是他们的课程特色。从入学就开始搞航天航空知识持续科普,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了。

在东西城、大海淀的公立学校,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背靠空军就能起飞啊。

这只不过是北京普通公立校,所以你能感受到“牛小”到底有多牛了吗?

那些学费动辄十几、二十多万的民办或国际学校,做活动也请得是社会名流,但在拼资源方面说它们“陪跑”都算高抬了。

有个“牛小”开了一场著名的校级运动会。

要知道再好的小学,办运动会那也就是找个大一点的场馆,最多是大学里的运动场。你见过在奥运主场馆鸟巢开运动会的吗?

现场观众18000人,12门礼炮声声响彻华夏大地。那清脆的炸裂声啊,就是20万掉在地上的声音。场地维护费一天20万,再加上服装、班级水牌、现场服务,办一场运动会下来,保守估计50万起。不仅如此,还请奥委会副主席宣布开幕,央视主持人担任解说,奥运冠军到场为小朋友们加油助威。

这就是京城“牛小”的资源配置。

21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些学校“实验设备从英国进口,校庆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生文艺表演都是去国家大剧院。”帝都教育高地,在你还不知道互联网是啥的年代,就已经教设计网页和做flash,孩子们跟着中科院研究所的专家搞无土栽培,直接真机舱模拟试飞训练。

想进入一个教育的圈层,如果不是娃天赋异禀,锦鲤附身,家长还是需要测试一下自身的素质水平。

之前,上海华二初中的入学自测题里提到家长选修课被全网嘲讽,但事实上,对每个学校(部分公私民办)来说,家长资源从来都是让牛小更牛的原因。

东西城富贵,海淀多高知高能,每个穿着朴素校服的娃背后可能都有深藏功与名的家长。像《三十而已》里为顾佳拿到入学名额献上几十万一场的烟花秀,在帝都牛小是排不上名次,因为眼界不一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拿最著名的东城史家来说,距离外交部近,很多外交部子女在此读书。学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外事活动,见到的都是希拉里、贝克汉姆这些新闻人物,办个活动请嘉宾也是郭晶晶、姚明这种国宝级运动员。

02 / 师资

当然,北京的公立校,牛的还不只是资源。

之前我访过很多北京的国际校,校长最头疼的根本就不是资源,都是师资。想招国外好老师难度大就不说了,在北京这个地方招中国老师,也根本没办法和公立校竞争。

因为这就不是一个钱多搞定一切的人才市场,进入公立牛校获得增值的资源,就子女可以读名校对优秀教师人才有莫大的吸引力。曾经有个投行高管妈妈,就为了孩子能读牛小,毅然辞职考教师资格证,应聘到了某小学当老师。

当全国大多数公立学校甚至民办校还是各类师范毕业,不乏大专生的时候,京城牛小的老师们基本都是硕士及以上水平担当了。

如果你没硕士学历还想应聘公立牛小当老师,除非是全国第一教育学专业的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还得外加北京市户口。

一所小学能够有如此严苛的招聘条件,它的“牛”可想而知。想当年我们崇拜芬兰教育牛的时候,最羡慕的就是他们的老师都是硕士水平,这在国内也实现了啊。只是我们看得见,摸不着而已。

最近翻出来一部高校神片DV时代的《清华夜话》,6个清华学生夜谈会,当年在大学校园疯传。这部剧的女主加编剧厉害了!02年本科毕业继续读博,07年以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的身份毕业。然后…

华丽丽转身,去了人大附中,当了一名人民老师。

清华理工科的博士,编剧的才华,出口成章的段子,这样综合素养,眼界和智商双高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别比较,他们都在另一个次元。

强者恒强,而且这些牛校师资还在更上一层楼。

博士大神都跑来抢饭碗,谷歌大神教计算机,沃顿校友教创业,学界大师教东西方哲学史,非京籍的硕士,就算是211、985又怎么样,早就没太大竞争力了。

03 / 生源

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公立学校都是保姆式教育,培养出的娃强学术,但能力差。每天只会埋头苦刷题,给他们一个舞台站C位,都是呆若木鸡的傻瓜学霸。

好吧,我只能说这思想真挺有年代感的,一下子就暴露出年龄和短视。

真正在公立牛校读书的娃,根本就不需要学校老师提要求好嘛?孩子和家长都很清醒、目标明确,否则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肯定就是不进则退。你要是需要等老师,那你基本就是个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过人大早培的招生简章,你才能明白海淀家长的疯狂。就连东、西城的家长,朝阳的佛,那跟我们也不是一个次元的佛。

这几个区汇聚的都是“一帮经济实力最高、素质最高,最肯花钱花时间进行‘教育军备竞赛’的家长”。

娃在东城牛小读书的朋友,设立了三年级完成FCE的小目标。于是,在过去网课的三个月,她家二年级的娃抽空背完了4000个英文词汇。

4000个词汇是什么概念?是大学四级的词汇要求啊。就这,她妈觉得进度还是慢,没有太多领先优势。但实在抽不出更多时间了,因为娃每天自己还坚持要刷奥数导引。自律这种东西,从来都不稀罕物好吗?

毕竟这群孩子和家长的阶段性目标,不是为了进985、211(一般进入这些学校,高考一本保底),而是横扫清华北大,把欧美世界名校的offer收入囊中。

这些牛娃少有超级天才,之所以可以优秀的原因,是强大的时间管理技术,和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高浓度的基础教育,8岁搞定英文基础,12岁学完小提琴,小学毕业学完初中数学,中考之后分流到八少八素,清训营,高中就有大把的时间发展各种爱好。

知乎上曾有个博主说,15年他被北京四中邀请去参加TedX做电竞演讲,发现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申请组织的,除了他讲电竞发展史之外,还有清华的讲建筑的,讲航空管制的,讲中医脉搏的。接着就有人附和说,博士同学去人大附讲过一次货币基金知识,也真正是被一群高中生给震惊到了。

真开眼的,还不是这些孩子的领导力、组织力,而是他们根本没把高考当回事,都奔着冲刺世界名校这个小目标前进,群里聊物化生,哲学和艺术的话题都纯英文的。

总有人诟病,说北京考生上清北容易,录取量大分数低。

这话说得太片面,毕竟牛校的超级学霸都不怎么需要参加高考。

有一年,有个被美国名校Berkeley录的娃,深感不高考对不起自己三年的努力,然后就去考了一下考了670,清华的录取分数线630多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少过去狂热追求国际教育的妈妈们,这两年也开始认识到帝都公立校才是真正的豪门。手里但凡有点资源的,已经开始把国际学校的娃往公立校转移。因为教育的差距真的是肉眼可见。

有个妈妈说,转学之前觉得孩子也算是个北京优质国际学校的牛娃,父母眼中的小天才,转学之后就算不能在京城公立名校出类拔萃,那也至少能平滑过渡吧。

但进了公立名校就懵了。

语文学习有难度就不多讲了,这本来国际学校跟公立校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尤其是文言文和古文翻译。七年级的语文,入门级读《徐霞客游记》,翻译“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国际教育数学基础薄弱这众所周知,这个妈妈早就未雨绸缪通过鸡娃天才营项目在学业上抢跑,但进了公立之后,还是发现了“数学里,得几何者得天下”的真理,回炉再造。

但让人最郁闷的,要说还是国际校强势学科英语,虽然口语和听力都没得说,但语法和音标简直就疯掉。公立和国际完全是两套语言学习逻辑,主谓宾格、名词动词形容词定语状语将来时一团晕菜。英文说得再好,最后还不是拿不到分!

再看别人家的娃呢,考试可以写作三段论直抒胸臆,口语和听力那也没有弱到哪里啊。

公立的强大,让国际学校的天才娃,入校泯然众人,只能白手起家再奋斗了。

但这就是帝都精英家庭千辛万苦把娃转回公立的原因,在高铁上找到的前进速度,远比绿皮车的最高速更快更强。

04  / 家庭

有个观点说,“北京高考数学理综不难,但语文英语很难,目的就是重积累而轻天赋,把精英家庭的孩子筛选出来。”

有一定的道理。很多别人家孩子、全能型学霸,不只是依靠天赋,而是家庭环境造就的。也就是说,公立牛娃根本就没有所谓起跑线,他们赢在了投胎技术上。

有个朋友的娃6岁读《史记》,小学语文一直都是碾压老师的水平,因为经常不听讲被老师拉出来互怼,急了还叫家长。

好多人不信,觉得不可能,6岁的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啊,你吹牛吧。那是不知道人家爸爸是啥工种。出版社社长,家里上万本藏书,空闲时间全家不看电视,就是看书。

没人教这个娃阅读,但在这种环境里,3岁就开始摸索着认字,自己摸各种书看,《史记》是他读的有难度的一套,才拿出来说事,主要显示阅读能力。要论学前的阅读量,那真是一般人没法比的。

所以,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话是没错,但京城牛校念书的娃,根本就住在罗马好吗?

对中国很多孩子来说,大学毕业还未必出过国,帝都牛校的娃,十来岁就去过十几个国家的不再少数,还有一些跟着爹妈从小海归。

你看到牛校牛娃各个琴棋书画牛得不行,但并没有多少是像你一样勤勤恳恳努力砸钱砸出来的:

家里开琴行的,学琴就是找个椅子的事儿;

爷爷是书法大家,想练毛笔字那提笔就来啊;

鸡娃艺术,别说爹妈清华美院毕业的这批艺术大师了,就是随便做个设计师,那娃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鉴赏力也是娘胎赋能啊。

没有家庭熏陶的素质教育,靠砸钱砸时间就想跑赢这些大师家娃的自然发育,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名校光环闪闪发光,家长趋之若鹜。但你真以为这一代上不了牛校,未来就真能送孩子进牛校?毕竟在这个城市,身家几千万的大有人在。

没一点背景,就没有挤进第一阵营公立校的机会,只能上私立。

上了私立,还得给自己颁发一个安慰奖,佛系催眠自己说,要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路线,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好处。

在北京当家长,真心是灵魂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有时候,真挺羡慕上海妈妈的,她们面对的教育竞争更市场化。

公民同招之前,上海妈妈的民办校抢位大战,表面上看是拼娃的智商,但波涛汹涌的暗战那都是家长们拼钱袋子:

你撑起了几个辅导班,养活了什么等级的名师;两万八20天的精英班,你报不报得起?娃的简历你到底刷到了多少页?乐高、钢琴、英语、芭蕾、编程,奥数和阅读,社交、表达能力,智商的每一个加分都是钱堆起来的。

牛娃简历几十页PPT里面的内容,除了语数外主课辅导班、素鸡项目略做点缀,假期一到就是满世界溜达…

这些只要够得着,总归还是可以买一买。

但在北京当家长,想要抵达优质教育的顶尖圈层,成为八强队里的种子,除了奋斗,无路可走。

-END-

标签: 北京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