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魏英杰
临近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又多了起来。今年有不少代表委员聚焦休假制度,提出了调整方案。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延长春节假期至9天,取消调休制度。这个建议不错。现在的春节假期实际只有3天,还要凑前后两个周末假日才能有个7天假期。
图/网络
为了这7天假期,多数人要连续上班7天,返乡的人还要提前返回,来回折腾就很累。而按照建议,多增加两天,就不需要“借”周末时间,自然而然形成了长达9天的假期,这样既能够让人好好陪伴家人、从容出游,还有点时间调整心态,重返工作岗位。
不过,也有代表委员的建议,实在没什么可操作性。如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拟提交的一个提案,就是如此。
熊水龙认为,每周两天的休息日不利于国人开展经常性的旅游活动,造成节假日期间出现扎堆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从而带来了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餐饮酒店价格高涨等社会问题。
为此,熊水龙建议,加强对调整“双休日”的调研,适时调整“双休日”,如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
他认为,这样做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提供了全年多个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长假”,还能助力分散休假、缓解旅游高峰压力。
图/网络
代表委员当然可以提出提案议案,而且不管这个提案议案的“含金量”如何,都值得重视。只不过,就熊委员这个提案来说,虽然有一定针对性,但是开的“方子”本身就是错的,而且根本不具可操作性,一旦实施(可能性很小),后果还挺严重。
具体来讲,一周单休,一周三休,且先不说企业安排工作会出现紊乱,正常工作节奏会被打乱,打工人们也会大感不便。你想想,这边是企业单休,那边整个社会又是按照正常节奏在运转,二者难以衔接,就会造成严重不适。
比如说学校,总不能也实行“隔周三休”吧,那样学校还怎么安排日常教学?而如果学校是双休,企业是“隔周三休”,就会出现家长休息、孩子上学的情形,那家长还能好好地玩耍吗?其结果,就是家长的“三休”也是和双休一样,该做的一样不会落下。这样的“三休”还有啥意义?
再说了,这个世界不是呈碎片化运转的,彼此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内实行“隔周三休”,而其他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双休制度,那么每周都有这么一两天,人家休息的时候你在工作,人家工作的时候你在休息,这还怎么玩?难道,拉着全世界一起下水,都实行“三休”,可能吗?
更何况,双休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尚且不太乐观,大量企业都没有严格遵照执行,这时候推行“三休”恐怕也只会沦为一纸空文。
应该说,现如今的休假制度已经比十几年前完善多了,哪怕实行“996”的公司,也不敢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没有双休、没有加班费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那时候大家没有那么强烈的权利意识,也没有更多渠道为自己主张权利。不像现在,90后、00后可以直言,没有双休的公司不去,甚至拒绝加班。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不过也要看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一家民营企业如果完全实行周末双休、不加班,可能很快就会倒闭。
其实,是不是双休,要不要加班,重点在于有没有依法依规支付劳动报酬。一味地强调双休、不加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市场效率。
在后疫情时代,对于许多人来说,能不能双休,或者说是否升级到“隔周三休”,都带着“何不食肉糜”的意味。工作机会少了,经济压力大了,怎么保住饭碗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现在不少学者专家提出观点建议,总是在变着法子想“刺激”消费。殊不知,消费这东西,其实很难“刺激”。道理很简单,大家手上有钱了,自然会想消费,手头没钱,就只能是确保基本日常消费,再怎么刺激也“榨”不出汁来。
当前社会经济仍在复苏阶段,更应着眼考虑的是“做蛋糕”,而不是如何躺着“吃蛋糕”。所以,不管“隔周三休”可操作性如何,都不该是眼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至少,打工人们对此不会有什么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