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孩子到18岁,50万元够吗?
沉重的养育
你家养一个孩子要多少钱?
家情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也是五花八门。
育娲人口2022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算出了这笔账。
中国家庭把孩子从0岁养到17岁,平均要花48.5万元。
从0岁到大学本科毕业,平均的养育成本是62.7万元。
也就是说,你把孩子养到18岁成年,怎么也得需要50万元。
对于很多月薪5000元的家庭来说,压力真的不小。
不过很多人看了,对此嗤之以鼻: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了!
有人说这只是平均,光让娃儿上辅导班一年就8万了。
还有一位北京宝妈从孩子用的纸尿布、奶粉算到课外班、学费,花了108万,这还不算日常出去旅游的25万元。
养孩子花的钱,就跟流水一样泼了出去,最后这水能不能往回收,都是一个未知。
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得出结果:
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对中国人来说,生和养都是沉重的。
说到底,这是一个养育观念在作祟。
你月薪5000,房价1万,想要买个房安家,不仅把父母的家底花光,还要背上贷款,每个月还完贷款,手里就剩个两三千。
有了孩子,又想让他过的好,不然别人上补习班,他在玩沙子,看到人家海淀孩子十岁就上万词汇量,和外国人交流不打磕,而你一个成年人的英语还不如人家小孩,自然会害怕娃儿输在起跑线上。
网上各种“养个孩子长大到18岁花了两三百万”的鸡血文学,你恨不得也想赶紧加入,于是鸡娃、内卷就出现了。
我们这些中等收入者,既没有办法完成资本的初始积累,又想在大城市拥有房产,让孩子进入顶尖的学校。
卷来卷去,孩子变成一个你要花百万去拥有的奢侈品。
但现实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就有人像去年福建莆田那名父亲一样,每个月5000元的工资,家里有4个孩子要养,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要轻生。
互联网让我们窥见曾经看不见的世界,把人和人不同的生活质量摆在你面前,当你看到那些优渥家庭的教育理念时,就会一边焦虑一边想要模仿。
然后自然而然地算出自己生个孩子,需要给他花几百万,来保证他有一个好的生活。
但现实是你月薪8000不到,不吃不喝从25岁干到65岁,可能也都赚不到两三百万。
所以开头“50万元将孩子养育成人,究竟够不够”的问题,还是要分人。
生育成本这笔账
生育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你的定位。
如果你是有钱人,那可以不计成本的多生孩子,一路下来就是投资投资再投资,高投资带来的绝大几率也是高回报。
如果你是穷人也不用怕,孩子从看病到上学基本国家全包,只要不“鸡娃”,花不了几个钱。
但如果你是算不上穷,又不能说富的中间阶层,靠体力或者脑力换取工资,但又因为上过那么几天大学,有着极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想鸡娃又“鸡”不动,那才是最痛苦的。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生育成本这个东西,有着不一样的存在和意义。
欧美各国的生育率都是两头高中间低,富人愿意多生,穷人也愿意多生,而处在中间层的民众,生育意愿往往是最低的。
富人咱就不多说了,人家估计都不考虑“生育成本”这事儿,高考考不上大学,那就转换赛道出国留学。
而那些贫困家庭,才是生育率主要依靠的对象,他们处在社会最底层,除了生孩子没有其他的选择。
之前广西深山一对90后夫妻,12年连生10个孩子,一家住在破旧四面漏风的木屋里。
政府补贴每月4000元的低保,还给一家人盖了新房,小孩去学校读书免费,夫妻俩去医院看病也有报销。
这都归功于国家完善的公立教育体系,切切实实地扶贫,给贫困地区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和巨额补贴。
比如贵州山区推行的营养午餐,贫困家庭有时候不愿孩子读书,但自从学校有了午餐,为了减轻那一顿饭的抚养成本,也会让孩子去上学。
人家不追求什么“鸡娃”,多生一个,就是多一副筷子的事儿,反正国家会管,整个社会也为他们孩子的教育而买单。
对于穷人来说,只要孩子工作比自己好,收入比自己多,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成功了。
那些夹在穷人和富豪之间的中产家庭,才是最焦虑的。
前面提到的北京宝妈就是一个中产家庭,孩子出生的奶粉、尿不湿、玩具等用品,一年要花出去5万元。
上幼儿园交3000元的托儿费,还要上1500元的特长班,杂七杂八加起来每年就要7万。
到了小学,衣服、食品零食、医疗、书籍、课外班,一年6万。
初高中要给孩子每月2500元的生活费,3000元书籍和课外班,加起来十几年花了108万。
又是课外书又是特长班、课外班的,为了防止阶层下滑,家长只能在孩子教育上投入非常多的资源和精力。
如此一来,生育成本那是蹭蹭地往上涨呀。
你卷我也卷,等卷到一定地步时,就会恍然发现,哦,原来养娃是有预算约束的,再打鸡血是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的。
所以,生育成本这笔账的算法,有社会的成因,也有我们对自己的设限。
所以对普通人来讲,孩子从来就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当然,这个必需品想不想要,都取决你自己
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变化,已经给了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