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海一隅(爸妈精读作者)
刚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有个女生在小升初时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只是奇怪女儿成绩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差。
但父母却并没有重视女儿提出“不想上学、想去看病”的诉求,妈妈觉得女儿小题大做。
不被父母理解的女生,只能独自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直到初三时出现自杀倾向,父母才带她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女生告诉医生,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就被父母要求每天弹好几个小时的钢琴。
因为父母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他们始终认为女儿厌学就是作。
后来,医生给女生开具了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药物,但妈妈却擅自把药换成维生素,不愿意面对女儿已经抑郁的现实。
还有另一个初三学生的父母也是如此,即使学校的心理老师多次联系父母。
希望他们带孩子去医院做详细检查,但他们却认为老师故意刁难。
这个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评测结果,已经显示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而且存在长期失眠的情况。
老师尝试跟学生沟通,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要备战中考也没有时间做心理咨询,况且自己也在吃中药调整睡眠了。
可是这个学生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了,最后父母不得不带他去了医院,他才说自己已经走不进校门了。
因为觉得自己长期被强烈的竞争氛围包裹着,一点气都喘不过来。
他宁愿在家里自学,再也不想上学校了,而这样的想法他从来没有向父母或者老师表露过。
其实,无论孩子是隐藏自己还是表达心声,父母都要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从各种异常行为中分析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现问题。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18-24岁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35.32%。
青少年已经成为抑郁症高发的年龄段,还有研究显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发病。
如何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如何带领孩子走出抑郁、焦虑等心理泥潭,是父母应该做好的功课,以及应该扛起来的责任。
孩子抑郁了,父母却不愿意面对
记得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时,期中考试后老师公布成绩。
班里的一名女生在得知数学考了92分后,当即拿起直尺开始划自己的手腕。
儿子跟我描述说:
“妈妈,她是一边哭一边划的,虽然手没划破,但被她划得通红通红的,老师拦都拦不住!”
听起来就好吓人啊!孩子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才会如此控制不住地想要划伤自己?
后来据其他知情的家长说,老师当即联系了女生的父母,建议父母多疏导一下女生,但父母却不以为然,说考不好就该狠狠惩罚。
明明孩子的举止已经不正常了,但父母还是只注重成绩。
根本不愿意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伤害,多么可悲可叹啊!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在分析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时发现,
情绪压力占比86.39%,亲子关系占比68.04%。
社会、学校和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孩子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情绪绷不住了的孩子只能自我否定甚至自我伤害。
尤其是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正向积极的亲子关系,无异于在孩子沉重的情绪压力上再撒上一把盐,孩子怎么能不崩溃?
我们小区有一个初三的男生,父母之间经常吵闹。
但父母却一致要求孩子只管学习,初三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半夜里闹着要跳楼。
本来那段时间,男生的学习压力就很大。
可是父母不仅不及时开解,还冷嘲热讽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让他去工地搬砖。
在重重压力之下,男孩一夜一夜地睡不着。
那一天终于失控地冲到窗户前要跳下去,幸亏有防盗网拦着,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如此,男生的父母还是不认为他病了,只承认给他的压力太大了,觉得只要不逼着他学习就能自动好了。
怎么可能呢?孩子的心里已经千疮百孔了。
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得不到专业、及时的救治和帮助,孩子还能有什么未来?
预防并应对孩子抑郁,
是父母应尽的职责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二十多年。
他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低龄化,中小学阶段更是日益严峻。
徐凯文曾做过统计,北京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而比这更让人揪心的是,还有40.4%的学生甚至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能考上北京大学这样顶尖学府的孩子,都已经抑郁至此了。
更何况那些苦苦挣扎在学习压力中的孩子,日子又是何其艰难?
父母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预防可能出现或者应对孩子已经出现的抑郁倾向,才是应尽的职责所在。
首先,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不逃避不夸大。
前一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胡鑫宇案件水落石出,但父母始终难以相信,胡鑫宇会选择自杀。
其实在轻生之前,胡鑫宇就因为难以承受高中学习的巨大压力,心理已经抑郁了一段时间,只是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
父母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家孩子一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而是要有一定的警惕心,多跟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果觉察到孩子的内心有动荡,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回避不谈。
这两种态度都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发展走向。
父母越是淡定,孩子才越能跟父母敞开心扉,才有利于父母借助心理咨询医生或者老师的力量,协助孩子尽早恢复健康。
其次,关注孩子的异常举止,多鼓励多引导。
一位妈妈带着13岁的儿子,寻求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六科主任谭忠林的帮助。
因为儿子上网课的时候,平板电脑不离手,作业却一个字不写。
但谭主任手中的抑郁自评量表却显示正常,于是谭主任询问男孩觉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男孩看向妈妈后说:
“自测时她一直在旁边让我选那些好的,我选不好的就问怎么可能?哪有那么严重?量表怎么会不好?”
正是因为父母平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异常行为举止,一味地认为孩子没问题,才不相信孩子已经身处抑郁的漩涡中,自然不能给予孩子正面反馈。
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细微举动中,抽丝剥茧地分析孩子到底有没有问题。
父母要认清孩子的现状,发现问题,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引导孩子走出抑郁,他才能获得新生。
父母,才是孩子这一生的救赎
每当谈到孩子抑郁的问题,总有人质问:
“如今的孩子吃穿不愁,就让他们学个习,怎么就这么难呢?”
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80后甚至90后一代的人,小时候是吃穿都很匮乏,但学习压力不大,念得好就念,念不好就找别的出路。
但现在的孩子,身处如今的社会里,学习成了唯一的出路。
父母自然会把压力传导在孩子身上,还不愿意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状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表示:
“在富裕的年代成长的、在完备的教育和丰裕的物质生活当中长大的孩子,有越来越严重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以及普遍的焦虑抑郁的状态。”
把孩子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首当其冲的是父母,一定要敢于直面孩子的精神状态,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拥有无限未来。
毕竟,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港湾,更是孩子这一生最有效的救赎。
作者简介:心海一隅,富书专栏作者,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怀揣热爱生活的心,手写洞察人性的文,文章:爸妈精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