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育儿博主,我一直是不鸡娃的,但最近,有几个朋友聊起“中考分流“的话题,一听我不鸡娃,就急了,怼我说:现在不鸡娃,中考上不了重点高中,大学都考不上,那以后怎么办?等着娃来啃老?
大学都考不上啊……
说实话,我前几年真的是完全无法接受小D不上大学的。
但育儿博主这项工作,也促使我锻炼出“思考体质”,当我觉察到自己“绝对不能接受”这件事时,就提醒自己,再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尝试梳理清楚背后真正的原因。
经过几年的思考(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我更新了自己的“绝对不能接受”的底线:我可以接受小D未来不上大学,但我绝对不能接受她啃老。
01
区分目标和手段
回顾一下我追问自己的过程啊:
为什么一定要考上大学?
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 那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就无法养活自己 -- 哦,原来我不能接受的是女儿“养不活自己”
那必须有好工作才能养活自己么?--有好工作能养活自己的概率更高
上过大学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么?-- 受过良好教育,找到好工作的概率更高
哦,我其实真正在意的不是“上大学”,而是她未来有独立的能力
真实的思考路径当然更漫长,而且也会有反复,但我就是在这些追问中,慢慢自己就想明白了。
当我在说“绝对不能接受孩子不上大学”的时候,看似毋庸置疑斩钉截铁,其实是混淆了目标和手段。
为什么区分这件事很重要呢?
因为如果我们把孩子“上大学”作为目标,那么我们所有的聚焦都是盯在考试和成绩上,好像一切努力,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结束了,短期而且功利。
一旦把教育变成那么“简单粗暴”的事,我们就会焦虑,只关心“分数”,却忽略了“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不知不觉中,就牺牲了更长远更重要的东西。
“考上大学”不是目标,只是手段,而且只是手段之一,我们其实最终,都是希望孩子可以独立自主。
想明白自己的目标后,就要再问问自己,怎么才能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本领呢?
02
为自己负责
只要看社会新闻,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父母辛苦供你读书,你现在就赖在家里不上班“。
啃老曾经是极少数现象,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多了,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默认“读了大学”就等于“自力更生”。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有当“巨婴”依赖父母的,这真的不是我想看到的。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从小帮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打造自律的孩子,这句话有点老生常谈了,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自律的反面究竟是什么?
对我来说,不是懒散,没有上进心,而是“他律”,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主,无时无刻被管理和监督。
我们怕孩子不自觉,不上进,所以采取“人盯人”的方式,替孩子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妈妈,只要看到孩子“闲着”,就浑身不舒服;完成了作业就要加码继续做;从1岁开始就是“步步为营”给孩子设计了一条“努力”路径。
这样的路径也许确实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甚至还是很好的大学,但是一旦外力撤退,他们的“动力”很可能就消失了。
“我都按照你的要求考上大学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当孩子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时,他其实也没错,错就错在,我们从小到大误把“手段”当“目标”。
“孩子,我们希望你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当我们把“独立自主”作为目标,那么从孩子小的时候吃饭到陪写作业,到最终的大学选择,我们都会时刻警醒,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他的人生,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才是关键。
我作为父母清楚地明白,自制力就是稀缺资源,我从小允许小D做很多事,不在日常小事中去过度消耗自制力,而浪费了真正做大事的机会。
同时我也让小D明白,自己想做每件事都可以做,但每个选择背后都有“结果”和“代价”。
具体方法见 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
03
自我认知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曾提出过一个观点,我至今印象深刻。
清华校园里有很多“A型学生”,但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X型学生”。
所谓“A型学生”,是指传统观念里的那些“好学生”,他们的成绩总是能得“A”。
而“X型学生”则与之不同,他们的成绩并不一定拔尖,但愿意承担创新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说到底,打造“A型学生”对于很多成人来说,就是满足自己虚妄的安全感。我们自己未来很焦虑,只能死抓着自己认为的“确定性”。
如果父母把“考上大学“当做确定性,死死抓住,但这个标准其实并不“万全”。
一二十年前的铁饭碗,如今很多岌岌可危,我们小时候的钢琴10级证书和现在的含金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未来从事的工作,90%是现在没有的,这些我们能想象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好,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谈让孩子“优秀”的时候,需要自己先定义清楚“优秀”的标准。
对我来说,一个人真正的“优秀”,是明确的自我认知,而不需要外界参照物,因为考上大学还有更好的大学,去了好公司还有更好的公司,年薪百万还有千万的。
“自我认知”很抽象,具体到执行层面就是三句话:
做得好的时候,往外看
做得差的时候,往回看
不管好还是差,都问问自己,内心舒服开心吗?
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妄自尊大,更不会妄自菲薄,“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努力”,这份驱动力可以持续一生,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上大学”。
具体方法见 有大格局的孩子,从小要建立参照系视角
04
学会学习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就曾说过,未来人类要准备好,每10年重塑自己一次,扔掉自己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来过。
这一点对于教育也是同样适用,这个世界就是变化的,指望有一条确定的道路已经不可能了。
但不管未来怎么变,有一点可以确定,拥有学习能力的人,永远不会被淘汰。
学会学习,而不是学会考试,是我特别看重的。
前段时间认识一位江苏的英语辅导班的老师,她笑着和我说,自己英语口语一句不会,但就是有本事帮助初中孩子英语考试提分。
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很简单,分析大量英语试卷,把每个考点拆解成公式/口诀,先教口诀然后配合刷题。
她说,她不敢保证教出来的孩子英语是否好,反正英语考试分数肯定高。
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在我们日常中也能看到影子,比如,只在乎孩子刷了多少题,看了多少书,却不在乎“会不会“这道题,“懂不懂”这本书。
小D学新的知识比较慢,比起其他孩子一说就明白,她似乎要花更长的时间来理解。
我曾经也焦虑,总是拼命想着赶进度。但当我认识到,我可以接受小D“考不上大学”后,就发现我的重点改变了。
我更加关注的是,她在学这个新知识点时的学习策略,她所谓的“会”是真会还是假会,她能不能把学到的方法复述出来。
是的,这么做很慢,父母也需要勇气,很多时候连老师都觉得,你家可以了,继续往前吧,我却经常说,再复习一下,再巩固一下,暂时落后没问题的。
我希望的是,女儿未来独立面对那些甚至我都无法想象的新科技、新技术的时候,可以不慌,可以慢慢来,心里永远有那份底气:
我学得会,而且我一旦学会就掌握的很牢固,暂时落后没问题的。
具体方法见 幼小衔接最该补上它|“学了”和“学会了”之间差这三步
05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我的这个答案是不是和“钱”有关?
不可否认,对于大山里的娃,杀过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考上大学,也许仍然是最快、最确定的改写命运的办法。要说,完全和“钱”无关,肯定不是。
对大部分咱们公号的读者,我写这篇也并不是说,不要小D考大学,咱们的孩子都不用考大学,而是希望互相提醒,“怎么做到”可能更重要。
教育真正的课题是,如何帮助一个普通孩子过上有价值的、独立的、自洽而有幸福感的人生;
如何让孩子知道“我是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热情,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和标准化刷题、送补习班、追求成绩、考上大学相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但我相信,只要定义清楚真正的目标,我们就有底气说一句:“满世界都是路,但我们要选择自己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