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慢热的喜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价值感”,说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反映着一个人的自我认可程度。
自我价值感强的人就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容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自我价值感对一个人身心健康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于一个孩子而言,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水平高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
一个家庭要培养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生活中家长要常对他们说这三句话。
听见自己的声音很重要
前几天就刷到一条短视频,视频中女生吐槽自己和家长的一件小事:
早晨,女生爸爸妈妈接到一通电话,楼下的邻居邀请他们中午共进午餐。听到电话的时候,女生第一时间就跟爸妈说自己不去,并阐明了原因。
但女生的妈妈在出门前又第二次劝说她一起去,女生依旧坚持不去。
第三次,爸妈已经到楼下阿姨家了,再次给她打电话让她去,说就算不想吃也来阿姨家玩一会儿,女生再次拒绝。这时候连邻居阿姨也在电话里“邀请”她:“你快来、你不来叔叔阿姨不开始吃饭,要不要阿姨到楼上请你……”
在拒绝了第四次之后,女生家长和邻居依旧不罢休,又打来了电话第五次邀请,最后女孩坚决表明不去的心意之后,才终于结束。
女生回想从小到大,发现自己是一个很没有主见的人,即便是很小的事情,都十分选择困难,这和自己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她已经很明确地说了不想去,但家长却全然不当回事,一个劲儿叫她。
在这个过程中女生自己也开始犹豫:
不去是不是很没礼貌,会不会不对,没有尊重邻居阿姨,会不会让谁谁谁不愉快……
整个过程,唯独忘了考虑自己,都快忘了自己一开始就是不想去。
多数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给孩子建议:你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说……
却忘了告诉他们:听见自己的声音很重要。
心理学家陈海贤分享过自己女儿的一个故事:
他的女儿在学校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总是要求她不可以跟谁玩,一定要跟我玩之类的话,这导致女儿很惧怕这位同学。
和这位同学在一起,女儿玩得十分不痛快,因为总是要顾及到她的感受。
面对女儿的困扰,陈海贤老师对女儿这样说:
“这位同学是老师派来专门给你上一课的,而这个课的课题就叫做怎么听见自己的声音,怎样去玩自己想玩的东西,怎样才能不受其他声音的干扰。”
对于孩子来说,周围人们的声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这时候告诉他们听见自己的声音很重要,因为只有让孩子学会倾听、关注自己,才能与自己的内心保持联系,更多地听从内心的选择。
你的价值不是依附于别人才能存在
作家王欣有一句话说:普通人最大的成功就是跳出父母的评价体系。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就告诉孩子这样一句话:
“别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他坚定地告诉孩子,无论是梦想还是自我价值,都应该自己捍卫,而不是对别人的话听之任之。
但现实中却很少有家长能这样告诉孩子,导致孩子的自我评价极低。
一位网友@枫就分享自己从小到大被父母凝视的经历。
他从小在父母无尽的贬低里成长,长大后即便与父母相隔千里,但他们的目光依旧如影随形,总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他:你不够好、你很失败…
为此他努力拼事业,就想向父母证明,他并不差劲。但自我价值感的缺口就如同一个黑洞,怎么也填不满。
而前几天,网上一位90后语文老师,就很好地给学生和家长们上了一课。
在这位老师班上有学生被人骂了,有的学生憋着生气哭,有的还击却因此受了伤……
这位老师就想:如果孩子抵抗不了流言的枪,是不是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内心非常强?
她掏出一张100块的纸币问学生:
“这是100块钱对不对?我使劲揉它,打开还可以买东西吗?”
学生回答说:“可以。”
接着她说:“我往上面踩一脚,它还有价值吗?”
学生回答:“有。”
然后她说:“如果它是一张纸呢?”
学生回答:“没有了。”
老师说:“它就变成了废纸,因此,你们要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如果别人说你很笨,你真的笨吗?”
学生回答:“不笨。”
老师说:“别人说你很坏,你真的坏吗?”
学生回答:“不坏。”
有学生回答:“我很不错,我很优秀。”
老师继续发问:“别人说你不好,你怎么办?”
学生回答:“我就不管他,当作没听见,我还是那个100块钱。”
当孩子质疑自己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跳出别人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告诉孩子:
别人质疑你,不代表你的价值发生改变,你的价值不依附于别人,也依然存在。
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
在我身边,存在很多给爱设立“条件”的现象:
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乖,否则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必须要拿三好生,妈妈才会疼你……”
我们忘了,爱没有条件,我们更忘了,让一个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是多么的重要。
《爱的艺术》书中说:
“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这种爱常常会让人痛苦地感到: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网上之前有个很火的视频:
4岁多的小朋友许果果,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地走着,他问:
“妈妈,我考上清华会怎么样呢?”
“妈妈会为你很骄傲呀!”
“那考上北大呢?”
“也会很骄傲呀!”
“那我考(烤)上了地瓜呢?”
“啊!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的话,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
“那我以后就当个烤地瓜的老板!”
“哈哈哈!恭喜许果果有了新的愿望呀!”
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作家黛博拉·坦纳曾说过的那句话:
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不仅要给孩子创造他所在的世界,还应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该怎样被温暖诠释。
告诉一个孩子如何温暖诠释世界的前提是,让他懂得:即便你没那么优秀,也值得被爱。
因为一个孩子只有被好好爱过,才能知道自己是值得的。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觉得自己很好,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父母认同孩子的时候,传达的是一种信任和认可。只有家长相信孩子、认同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认同。
父母先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增强自我价值认同。
只有让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本身的爱,而不是爱自己的外在表现,才能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