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高校“无感餐补”资助贫困生,鼓励社交融入避免自我孤立

□蒋璟璟

“发餐费无需学生申请,学校确认人选后,不公布名单,而是悄悄打进卡里。”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宣布将以这样的方式,拿出100万元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此举赢得了学生、网友的广泛点赞。湖南科技大学表示,学校根据食堂收款机的流水,统计全校全日制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而且,就餐消费数据统计结果,还将作为困难学生评定与调整的依据之一。(北京青年报)

得益于终端数据的后台汇总,大学食堂每个人日常的消费额度都一目了然,校方据此给“超低消费”学生饭卡内直接打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把资助给到最需要的人。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无感餐补”,此前已有不少高校先行先试。从实际效果来看,其构成了对既有“困难学生补助机制”的极大补充。

应该说,帮助困难大学生,我们的高校在资金准备层面,一直是整体相对充裕的。更关键的,其实是分配问题,也即“分配公平”和“分配效率”。当下,我国已建立了奖、免、助、贷、补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地方跟进配套设立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说,“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服务”等,这些都给大量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在这套多层次、综合保障的大框架下,确保困难大学生们“温饱”“不辍学”,并不是一件难事。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条件所限、惯性使然,高校针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通常都是以“保基本”作为主线,侧重于保障“不挨饿”“不辍学”等最基础的需求。而随着物质水平提高、资源储备丰富,高校优化升级这一保障体制,无疑有了更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湖南科技大学拿出100万元,给超低消费学生“无感餐补”,显然不只是为了使之吃得饱,也是为了让困难学生们不至于太寒酸,能够吃得体面,从而更加自信、从容、自然地融入同学之间的饭友圈与社交圈。

“无感餐补”之类的新尝试,既是给困难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也是减轻其心理负担。这是一种更具效率、更贴心、更高阶的“资助”,其最大程度保护了学生们的自尊,助力困难学生们汇入主流校园生活圈子,而不是“被孤立”“自我孤立”。如果说,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吃饱饭”“不辍学”是最低要求,那么保障其享受正常的大学体验和完整的人生机会,则是更高的要求。诸如“无感餐补”之类的尝试,无疑可看作校方在后一个维度上“更进一步”的善意释放。

标签: 高校 食堂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