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成长的烦恼”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人一生中总会有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

当下面临信息过载、城乡变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及较繁重的学业压力,中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更需正视和及时疏导。

3月27日是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西安市教育局要求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要指导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通过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对存在困扰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和辅导。

近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孩子曾经历或正经历心理“烦恼”的家长们,梳理中小学生几个常见且典型的心理问题。

邀请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表现突出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碑林区文艺路小学刘晓妮老师,新城区三十八中麻伟婷老师,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卫晓芸、戴璐璇老师进行对症分析与建议。

【案例一:不想上学的一年级】

家长赵女士反映:“我一年级的儿子最近总是跟我说‘不想上学’,幼儿园时他的分离焦虑就比较严重。上了一年级又赶上疫情,孩子还因为骨折,上学总是断断续续。最近就一直念叨在学校时间太长,不想上了之类,我们挺苦恼的。”

在采访中,华商报记者了解到,不少一年级新生其实都曾有过“不想上学”的念头。有人不愿意进学校,还因此与父母发生严重冲突,有的手抓父母,在学校门口撕扯,大哭大闹,也有被父母拉着拽着或是哄着骗着进到学校里又不愿意进班级的孩子。

分析:不适应和分离焦虑或是主因

刘晓妮老师认为:“一年级新生‘不想上学’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到了一个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欠缺适应力,没有归属感和温暖的感觉,让孩子产生了不安全感,无法安心上学。另外,有分离焦虑的孩子也更容易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

卫晓芸老师认为:“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对孩子的要求从‘好好玩’逐步过渡到‘好好学习’,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实孩子这时的心理就类似‘大人放完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那种不舒服和不适应的状态。”

建议:

作为家长可以申请入校陪伴 积极与老师沟通

刘晓妮说:“在发现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情绪时,建议家长一定要及时并如实和老师沟通,并积极争取学校同意家长在送孩子入学时,可以陪着孩子到学校里转一转,建立一些熟悉的感觉。最好能领着进入班级,帮助孩子找到孩子曾经熟悉的小朋友比如同一个小区或者同一个幼儿园的朋友。另外,假如能取得学校同意,家长也可以在一年级刚入学的一个早晨或者一两节课上,在孩子的班级里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去适应,当然家长们需要明确‘适应’肯定是一个过程。”

同时,刘晓妮建议家长要积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由于工作头绪繁琐,对一年级新生也不了解,老师们可能也存在忽略孩子感受的时刻。作为家长应‘适时挺身而出’,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的状态,帮助孩子取得老师的关注。”

而戴璐璇则建议一年级新生家长帮助孩子梳理自主感、胜任感。“家长应该明白,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关系问题,所有的方案最终都是要找到为孩子增添能量的方法。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先做哪项作业,做完一项在后面划一个√,同时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整理书桌等,让孩子产生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决定的感觉,会帮助孩子打消‘不想上学’的念头。”

作为老师应帮助学生创设产生归属感、胜任感的环境

刘晓妮也给一年级的老师一点建议。“其实很多老师都已经这样做了,我只是再强调一下,也能帮助家长明白学校这些做法的深意。”刘晓妮老师说,“一年级老师需要给孩子们这样一种感觉:老师和家人一样,和母亲一样温暖,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归属感。另外,可以以‘交朋友’、‘自我介绍’为主题上一节班会课和一节团建课,给孩子们人际交往创造条件,并让孩子们在班集体中感受温暖,找到这些感觉,孩子们肯定愿意来上学。”

“归属感”、“找朋友”这些词语也同样出现在卫晓芸老师的建议中。

“找朋友这招儿看似老套,实则屡试不爽。”卫晓芸说,“一方面,找朋友可以激发孩子主动交朋友,同时让他们明白交朋友是一件开心又光荣的事儿,同时也能借此帮助孩子找到对学校的归属感。”

另外,卫晓芸说:“如果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能成为‘像妈妈一样的人’,帮助孩子找到熟悉的感觉,那么孩子的不适应也会大大减轻。比如,老师们可以在下课时和孩子们聊聊天,问问孩子们是否开心,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比如抱抱孩子,给小女生扎扎头发或者拍一拍午休时睡不好的孩子的背,这些都可以减轻孩子的不适应,给孩子更多安全感。”

卫晓芸老师还建议老师们以培养“小助手”的方式,将帮助班级正常运转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帮助孩子们树立“小主人”意识。“我能做到的胜任感也是孩子想上学的动力之一。”

比如,曲江第七小学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帽子特工队”行动:维护良好课间秩序的“红帽子”、整理归类图书的“蓝帽子”、捡起地上纸屑整洁校园环境的“白帽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的“黄帽子”等。

“另外,对于一年级新生一些好看且有鼓励含义的贴纸、可兑换的心愿存折也都是不错的方法。”卫晓芸说。

【案例二:和老师顶嘴、叛逆 也许她是想证明‘我的世界我做主’】

“我女儿一直都是乖乖女。可上了六年级后,她突然变得乖张起来。有一次上课,任课老师批评她,她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老师顶嘴,不服班级的纪律管教。当时在课堂上就和老师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冲突,还用恶意的语言回击老师,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家长刘女士说,“听说女儿还用眼睛瞪向老师、紧攥拳头,在任课老师无法管理她的情况下,请来班主任,但女儿还处于不认为自己有错、不承认错误、不道歉的一种状态和态度。”

分析:强烈自我意识导致的挑战权威

刘晓妮认为,5、6年级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由此表现出:跟老师顶嘴、不服管理以及逆反等行为。刘晓妮说,“从深层次分析,这是强烈自我意识驱使下产生的‘我的事情我可以做主。我是一个大人了,在我的世界里,我要干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哪怕其他人都不理解我。这种认知会导致他们挑战权威,尤其是经常管教他们的人。”

建议:

家长应放下家长做派 和孩子交朋友

刘晓妮建议5、6年级学生家长要放下家长做派,尽量不用家长权威来控制、限制和压迫管制孩子。

“希望身处这一阶段的学生家长都能主动与孩子交朋友,尝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证和孩子有通畅的沟通,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刘晓妮说,“家长们需要明白,衡量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的标准之一是看看孩子是否乐意将私房话告知。如果孩子与你分享越多,说明孩子心理压抑的也少了,反抗的成分也会变少。”

刘晓妮希望5、6年级的学生家长要学会充分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在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上作出决定与选择。如果孩子的决定和选择没有实质问题,要尊重孩子,不要过多干涉。”

老师别贴“标签” 别戴有色眼镜

“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敏感,有很强自尊并对公平对待有强烈的追求。”刘晓妮建议老师,“应给予班级里每一位孩子充分的尊重和公平对待。不要贴‘标签’,要每时每刻都重新去认识他,更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和对待孩子。”

此外,刘晓妮希望老师也应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让孩子能对老师产生钦佩的机会。“这会让学生信服和尊重,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更利于老师管理。同时深入到孩子当中,跟孩子一起聊聊天儿,玩玩儿游戏,甚至一起做做体育运动,自然而然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温暖、亲近的感觉。”

孩子

【案例三:文理分科 单亲家庭的高二男生与父亲陷入僵局】

17岁的西安高二男生父亲霍先生说:“孩子8岁时,我和孩子妈妈离婚,我工作忙对娃关心不够。但我觉得我们父子间虽偶有口角,感情还是很融洽的。”但霍先生说自己也没想到,半年前两人因文理分科产生严重分歧。

“儿子想学文科当律师,且认为父亲如果尊重自己,就不应该在自己的事情上指手画脚,应该全力支持。”霍先生说,“我了解孩子想坚持梦想,但我希望他学理科,未来学金融或管理好帮助家里打理生意,所以不太支持甚至打击孩子。没想到儿子因此心情烦躁、食欲减退、睡眠差,在学校也是上课睡觉,状态十分不好。”

分析: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多一些共情

麻伟婷老师说:“其实,校园里像霍先生儿子这样曾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学生不在少数。家长脾气暴躁,家教严格,被至亲遗弃与至亲有矛盾或年幼时遭遇校园暴力等都属于负性事件。以霍先生儿子为例,表面上他是因父亲在文理分科中产生矛盾导致抑郁、焦虑。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引起的。如果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多一些共情,才更容易撬开孩子心门,帮助双方将愤怒、焦虑转化为冷静。”

建议:

家长应掌握冲突解决方法:双赢法

麻伟婷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冲突是必然发生的,尤其是价值观、生活目标、兴趣爱好、个人习惯、交友婚恋、欣赏品味、穿着打扮等方面。

“冲突是亲子关系的组成部分,处理好了亲子关系会更加紧密,处理不好则亲子关系更加疏远。如何解决冲突,是决定亲子关系是否健康、亲密的关键因素。以往,当亲子沟通发生冲突时,要么家长以权威压向住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家长赢);要么孩子坚决不服,用各种办法迫使家长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赢)。显然,这种‘非赢即输’的方法,只能使亲子关系更加紧张,更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麻伟婷说,“家长和孩子不妨这样做:1.分别分析父母及孩子方面的发生冲突的原因(界定问题、了解和澄清问题);2.家长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与孩子共同寻找);3.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逐条列出并评估这些方案);4.家长与孩子展开相互的监督(执行方案);5.家长及孩子相互检查落实情况(追踪评估执行的效果)。”

老师可扮演父亲角色 逐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认识

麻伟婷建议,有上述问题的学生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复盘矛盾根源及导致此次冲突的原因,帮助学生从深层次挖掘、了解自身的不合理想法,并逐步认识父亲干预的真正原因。”麻伟婷说。

另外,她还提到,老师可以扮演父亲角色,与学生模拟对话,“通过交谈、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合理的想法,比如父亲既然是爱我的,就应该完全赞成我,就应该支持我;父亲的强势让我窒息,我认为他只在乎自己的生意,不在乎我怕的感受;如果他可以不再管我,我们之间就不会有冲突;我非常爱父亲,如果强硬的坚持自己的想法会产生内疚感。帮试图帮助学生觉察到父亲强势的干预是因其自身不够努力,做事情不持之以恒,且有自我中心倾向。”麻伟婷说,“同时对学生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转变认识,比如我意识到父亲其实是爱我的,因为我不够努力,成绩让他担心。实际上父亲是看我没有方向才退而求其次地说,至少还有家里的生意托底,如果我实在学不上去也没有关系。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学习状态好起来了,可以学文,因为不少经济专业文科生也可以考。”

【案例四:多才多艺的初二女生遭遇‘网暴’又不敢告诉父母独自承受】

15岁的初二女生萌萌家境良好、多才多艺,外表靓丽,性格活泼,但近一个月妈妈黄女士发现她少言寡语。

“后来通过班主任询问,才知道班级中有3个女生因嫉妒萌萌,通过班级百度贴吧发表‘萌萌和某男生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并制作不雅合成图片发布。这一无中生有的事情让很多同学对萌萌指指点点,但她又不敢告诉我和她爸爸,导致孩子睡眠少,饮食不佳,还会独自一人默默哭泣。”黄女士说,“作为家长,我们竟一时不知如何安慰女儿。”

分析:引导更多人关注和认识校园欺凌

麻伟婷认为,校园欺凌以言语欺凌,行为欺凌和网络暴力为主。

“之所以叫校园欺凌,因其大多数以学校为背景,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语言或者肢体攻击,同时也可以是一群人对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对一群人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上的打击。”

麻伟婷说,“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同时也让他们心理素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对于欺凌行为的认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应对措施。对于中学女生所存在欺凌行为的具体措施主要存在身体或名誉的侮辱。因此我们应首先引导更多人关注、认识校园欺凌,其次再提出更多有效的引导策略。”

建议:

家长要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必要的保护

麻伟婷希望家长明白以下关于校园欺凌的内容:

欺凌者是欺凌行为的发起者。他们通常善于使用自我欺骗性和攻击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否定自我,拒绝面对现实,通过攻击他人来获取在朋辈群体中的地位,引起“权威”者的关注。

受欺凌者通常外表孱弱,性格敏感、安静、退缩、谨慎、悲观、孤独、抑郁、低自尊、具有内倾性的人格。

“父母对萌萌虽然关怀,但多数时间把精力放到孩子要如何变优秀上,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和内心的需求,以至出现亲子间的无效沟通导致父母与孩子间疏远,而遭遇网暴时孩子因惧怕父母失望只能自己默默忍受。萌萌在其父母的教育下乖巧顺从,遇到问题和矛盾都习惯性的选择忍受和逃避,明明知道是对方的错误也不敢为自己出头。”麻伟婷说,“家长应首先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争取每天与孩子15 分钟促膝聊天;其次,提醒家长注意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观念,比如,在知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不要武断地责备孩子,第一时间要给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并积极联系学校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的方法对亲子关系的伤害很大。”

老师可引导受欺凌学生充分表达内心恐惧和焦虑 适时接受欺凌实施者的道歉

对遭受校园欺凌的女生心理辅导时,麻伟婷建议应第一时间安抚受欺凌学生并与之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可通过深呼吸,轻音乐欣赏,睡前肌肉放松等,帮助孩子进行自主情绪调节,改善睡眠。

“引导孩子充分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做好在学校层面的人身保护及信息保密,让本次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建议教师可以使用‘澄清具体化技术’或者‘空椅疗法’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目前出现的睡眠,饮食或身体的种种症状都是校园欺凌引发的不良情绪导致的。”麻伟婷说,“老师可以说:经过医生的检查身体没有问题,那么不良的情绪也是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原因;现在在老师这里是足够安全的,你可以对老师倾诉你心里的所有委屈和愤怒。”

同时,麻伟婷也建议老师在学生面前放置柔软宣泄物充当实施欺凌者,让孩子带好拳击手套保护好双手,狠狠的向对方打去,并引导她说出内心的愤怒的委屈。

“当学生有力量面对问题时,应及时让实施欺凌者道歉,这样对受害者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对自卑的疗愈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全程都要尊重学生意见和选择,并要叮嘱她要学会对欺凌勇敢面对。”

最后,麻伟婷还建议老师们可在家长群不定期发送关爱生命微电影,积极心理小视频,心理短剧等,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家长了解心理知识。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