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说“废话”养出的孩子更聪明

父母多和孩子闲聊,不仅能塑造孩子大脑,拉近亲子关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作者 | 枫子

前两天,女儿同桌妈妈王琳突然问我:

“你是不是在哪里给你女儿报了课外班?”

原来,王琳发现我女儿这学期变化很大,以前在她家玩时,我女儿总是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现在不仅开朗了,话也多了,还给她女儿普及了很多知识,比如:

彩虹其实是圆的,月亮竟然不发光,还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居然是假的……

“你说,这报的是什么课外班?快分享给我呀!”

我笑了笑,其实自从去年双减出台,辅导班取消,女儿的课外班就只剩周六的舞蹈课了。

闲下来的时间,女儿不愿做额外的练习册,按她的话来说就是“都双减了,凭啥还要加压呀”。

我和老公一度焦头烂额,生怕女儿会落后。

直到有一次,女儿在看《三国演义》,老公无意说了一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其实是穿越过去的。”

一句话就引起了女儿的兴趣,两个人又叽叽喳喳聊了一小时,虽然对学习没用,却激发了女儿的求知欲。

自此,我和老公不再逼迫女儿学习,而是试着每天多和女儿闲聊,说些“废话”。

没想到,效果却比上培训班还好。

最近恰巧看了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结论也证实了:

多和孩子说一些“废话”,孩子真的会更出色。

父母多说“废话”

养出的孩子更聪明

第一个研究,来自芝加哥医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

她致力于研究孩子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是否会对其大脑构造和发展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塑造。

经过30年的复杂研究,她发现: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的好坏,反倒是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决定了孩子日后的社会表现。

因为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发育。

也就是说,父母会聊天,孩子会越变越聪明。

韩国有一档真人秀访谈节目《英才发掘团》,主要记录民间一些高智商高能力人才,通过追踪他们的日常,来发掘这些人“优秀的根源”。

其中有一个叫卞艺潭的小男孩,虽然只有3岁多,却表现特别出色。

他不仅能叫出各类恐龙的名字,很多深奥的科学现象他也都能解释出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并且,他的词汇积累也很多,可以独立阅读绘本。

节目组还对艺潭做了专业测试,结果显示,他的语言理解能力达到了99.9分,远远高于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艺潭的优秀,其实是父母用心浇灌的结果。

他出生不久,父亲每天晚上都会花半小时或一个半小时,雷打不动地给他读故事书,和他互动。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艺潭就成了小话唠,总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但父母从不嫌他烦,反而总是耐心陪他闲聊。

也就是在这些海阔天空的闲聊中,艺潭不仅丰富了词汇量,理解力、好奇心、想象力、表达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父母的语言》一书也指出:

“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所以,别再觉得“废话”毫无价值了。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好的健脑药,更是孩子成长的助燃剂。

看似微不足道的闲言碎语,正在拉开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会说“废话”

养出的孩子更上进

第二个研究,来自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

他们追踪调研了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果发现孩子表现优异的家庭都有种相似性。

但共性不是优异的经济条件,而是孩子在家庭的影响下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些家长,尽管经济地位不同,但是都会温和地和孩子闲聊,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

互动时的愉快体验,会给孩子的心理注入能量,让孩子努力向上。

在一个乡村院子里,有个男孩,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他的妈妈从来没有打击他、否定他,还总是陪着他闲聊。

有一天,男孩指着月亮,兴奋地说:“我要到月球上去!”

妈妈为儿子的想法大吃一惊,但还是默默听完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末了,妈妈还笑着说:“到月球上去,很好啊,但你要记得回家吃晚饭哦!”

多年以后,男孩成了第一个登陆月球的美国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和孩子闲聊,“说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说的”更重要。

看似可有可无的闲聊里,恰恰蕴藏着不动声色的力量。

就像我的女儿,之前和她聊天,我说的永远是学习和成绩。

她每次说起学校里的趣事或者社会上的新闻时,我总会一脸不耐烦地打断。

渐渐的,我说得越多她越叛逆,我越是叫她学习,她越是磨磨蹭蹭对着干。

后来,我不再滔滔不绝地说些大道理,而是跟女儿讲我小时候爬树摔下来的蠢事,讲我被公羊追着跑的糗事,讲我没考好被老师罚站的难堪……

我还跟女儿讲自己如何骗同学说,我天天在家不学习,暗自里又如何偷偷努力,最终逆袭的故事。

看似说的都是“废话”,却在一点一滴地拉近我和女儿的距离。

虽然我没有跟她说她要怎么做,但女儿明显用功多了,也愿意和我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所以,父母不妨少一些“自以为是”的大道理,多一些“共情孩子”的废话。

被理解的孩子,才会有能量向阳生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想和孩子聊得来

谨记“3T原则”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中国家长最缺的,是和孩子说“废话”的能力。

学会和孩子说“废话”,应该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对此,达娜·萨斯金德教授研究出了和孩子聊天的3T原则:

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时,父母可以这样使用。

1. 共情关注

即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孩子关注什么,你就聊什么。

比如,孩子喜欢爱莎公主,那我们聊天的切入点就可以从爱莎公主聊起。

先聊动画里的剧情,再到爱莎身上的优点,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习爱莎的优秀品质。

2. 充分交流

这个原则的关键,在于“充分”二字。

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而是需要父母全身心投入,多使用描述性词语,从而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比如和孩子聊海马,家长可以这么说:

海马不是马,而是一种最不像鱼的鱼类。

它有马形的头,蜻蜒的眼睛,跟龙一样的身子,还有一个像象鼻一般的尾巴。

它的游泳方式也很不一样,不是横的,而是垂直的。

最有趣的是,海马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爸爸生孩子的动物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轮流谈话

这项原则,要求父母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有互动。

只有父母一直在讲,或者只有孩子一直在说,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双方都要积极参与。

父母可以使用启发性谈话,多向孩子抛出问题,多用“为什么”“想到了什么”“怎么办”等词聊天。

鼓励孩子多想多问,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敢于表达自己,最终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父母还是不知道该跟孩子聊什么。

有一个找话题的简单方法:见到什么聊什么,孩子喜欢什么聊什么。

曾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

爸爸是个普通的小公务员,妈妈是个普通工人,然而他们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全国排名前几的大学。

爸爸的经验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只要一有空,便和孩子聊天,什么都聊。

当然,除了海阔天空漫无目的地聊,还可以跟孩子聊故事、聊书、聊字。

聊故事,就是给孩子讲故事,但又不限于讲故事。

而是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内容随意“跑出去”,让孩子天马行空随便想、随便讲。

聊书,就是带孩子一起看书,甚至在孩子还不认字的时候,也可以“看书”。

就是看图画、编故事、聊故事,也可以根据图画内容随便聊。

聊完后,就对着书里面的文字指读,让孩子知道那些精彩的故事是用这些字记下来的,让孩子对这些小小的方块字产生兴趣。

聊字,就是通过随意的方式带孩子“识字”。

马路上、电视上、招牌上的字,只要孩子有兴趣,随时随地进行。

另外,爸爸还在家里到处贴满孩子认字的小卡片,方便随时聊字。

只要会聊,“废话”时光,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正是你在玫瑰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它变得无比珍贵。”

同理,正是我们花时间与孩子说的每一句“废话”,才让孩子变得卓尔不群。

希望父母们从今天起,都能开启“废话”模式:

少说些正确的道理,多聊些孩子关注的趣事。

少关注学习成绩,多关注生活的点滴。

少一些指责和批评,多一些共情和理解。

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孩子变得优秀。

标签: 孩子 父母 王琳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