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教授父亲的真实故事,我悄悄退掉了女儿的6个兴趣班

父母对孩子的干涉越多,孩子成长的机会就越少。

不妨把人生还给孩子,让他在摸索和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 | 土豆妈

最近看到心理学教授贺岭峰的一条视频,他回忆了自己教育路上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女儿沉迷追剧。

女儿小时候,在某个寒假爱上了看动漫,一口气就刷了200多集。

这部动漫每周只更一集,周二是日语的原版,周四才会有中文的字幕版。

开学之后,贺岭峰发现,女儿每周四的作业都不用大人操心,她会在学校利用所有的课外和休息时间抓紧做完,因为放学回家她急着去看动漫。

慢慢的,女儿周二的作业也会全部提前做完,因为她想先看看原版的,哪怕一句也听不懂,一个字也不认识。

就这样女儿追了一个学期,这部动漫还没更完。

于是她加入了一个动漫群,里面都是喜欢这部动漫的朋友,大家觉得一周更新一集太慢了,就在群里各种讨论剧情发展。

女儿兴致上来了,开始尝试着自己写同人文,没想到一个暑假写了4万字。

就连家人出去聚餐吃饭,女儿也哀求着早早回家,因为几百个粉丝都在等着她更新。

这要放在我身上,肯定是断网、关wifi、让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贺岭峰什么也没做。

那个暑假过后,作文对女儿来说再也不是难题了。

第二件事,是女儿喜欢乱涂乱画。

如同大多数孩子一般,贺岭峰的女儿小时候也喜欢在墙上涂鸦。

但贺岭峰没有呵斥,没有阻止,他想着反正家里也没什么人来,大不了就是把墙重新刷白就行了。

到了初中,有一次女儿在自习课上画动漫,被老师逮住了,还请了家长。

贺岭峰当面给老师道歉,但回家后,他没有训女儿,也没撕她的本子,烧她的漫画书,只是告诫她:

“我不反对你画画,但是你不要太嚣张啊。

你要画偷着画,你当着老师的面画画,这就属于挑战老师权威,老师要你做题你画画,影响班级氛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两件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对女儿后来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女儿到了高中,就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要去日本读书。

因为去之前需要通过日语N1考试、日语口语面试等,贺岭峰担心女儿没学过,还特地给她报了个加强班,结果老师只教了一个星期就说“你女儿绝对没问题”。

申请学校的时候,对方要求提供作品集,女儿就把从小到大画的那些漫画做了一份合集发过去,结果很轻松就通过了。

最后,女儿成功收到了7个大学的offer。

现如今,女儿就靠两样本事生存,一个是日语,一个是画动漫。

贺岭峰回忆这个过程,他觉得女儿能一路走到现在,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恰恰是因为他没做什么。

他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没有反对,没有横加干涉,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听到这段话时,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原来教育孩子,“有所不为”比“有所为”更重要,也更艰难。

以前的我,是个非常焦虑的妈妈,怕女儿落后,怕她输在了起跑线,所以从小就把她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看女儿不爱说话,比较内向,我就给她报了情商课;

看女儿数学不行,怕拖后腿,我就给她报了思维课;

看到家长群里,别人家的孩子又是奥数第一,又是发表作文,又是舞蹈比赛得奖......

我担心女儿掉队,又一口气给她报了好几个兴趣班。

但对于女儿喜欢的,做手工、研究菜谱、看小说......这些在我眼里都是“浪费时间”。

我只会声色严厉地教育她:

整天搞这些没用的,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你这样以后连高中都考不上!

难不成你要一辈子给别人做菜吗?

我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都强加在女儿身上,把所有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强塞给她。

我用自己狭隘的思维和认知,企图为她规划一条正确的路。

可结果,女儿非但没有长成我期待的样子,反而越来越让人失望:

成绩越来越差;

没有一样特长可以拿得出手;

越发的叛逆,处处和我对着干;

甚至有些厌学的征兆......

看完贺岭峰的故事,我在心里反问自己:

这到底是我的人生还是孩子的人生?

我给孩子指的那条路,一定是对的吗?

当了父母以后,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可以替孩子选择人生的路。

却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工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而非父母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国著名教育硕士金·约翰·培根曾经对父母发出强烈建议:

“把孩子们所需要的轻松环境还给他们,让他们重新与他们真正的自我、属于他们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他们从我们成人充满压力与紧张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养育路上,我们总是在做加法,结果大人殚精竭虑,孩子疲惫不堪。

但真正高明的父母,其实就像贺岭峰这般,更懂得做减法:

一减干涉,允许孩子做“无用”的事

作家六神磊磊从小就是个“金庸迷”,但老师和父母却都觉得“读这个东西没用”。

当时他也挺相信的,可谁能想到,正是年少时的武侠梦,让他有了如今的一番成就。

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用小说中的人物来激励自己:

“我要做令狐冲,洒脱自在有原则;

我要做杨过,现在坚强,以后就会很牛。”

当他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孩子的梦想都是有用的。

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你怎能断言,20年后这个梦想没有用呢?”

是啊,我们永远也不知道,那些现在看似“无用”的东西,会在将来带给孩子怎样的惊喜。

在时光的长河中,它可能会成为孩子抵抗风雨的盔甲,会成为孩子面临选择时的底气。

父母能做的,就是减少干涉,允许孩子放慢脚步,去做一些“无用”之事。

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爱好,读一些无关成绩的杂书,别把本该让孩子感到轻松愉悦的热爱,变成了他们的压力和负担。

二减强权,把人生还给孩子

还记得钟芳蓉吗?高考填志愿时,她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几分钟内自己做了决定,毅然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

这样的热忱和果敢,少不了父母的功劳。

当所有人对钟芳蓉的选择议论纷纷时,她的妈妈是这样说的:

“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最深沉的爱,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远见和格局。

其实父母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懂的不多,却硬要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孩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这条路大概率不是我们所指的方向。

好的教育,不是用“为你好”的爱来禁锢孩子,用“我是你爸/妈”的强权来压制孩子。

而是放开孩子的手,让他怀揣着我们的信任和祝福,飞向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三减比较,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作家刘墉说:

“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来比去阴影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体会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

他们的内心就像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缺乏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机与活力。”

以前,我也总爱盯着女儿的缺点,拿她和别的孩子比。

嘴巴笨、学习不开窍、还容易玻璃心,甚至常常因为这些对她口出恶言。

可仔细想想,她是如此的善良、孝顺。

去年底,全家都阳了,她一个人既要上网课,又要照顾家人,可我从没听见她抱怨过一句。

因为我症状比较严重,根本吃不下,她想方设法给我做各种好吃的,每天定时提醒我吃药、量体温,给我泡柠檬水。

当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也是如此的专注和耀眼。

她从小就痴迷于DIY各种手工,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个人看到她的手工作品都忍不住夸几句。

但我从前却一直固执地认为,这些只会耽误学习。

其实,优秀从来没有一个普世的标准,我们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只不过是我们衡量的标准就是错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减期待,修炼一颗“平常心”

博主@北大云龙前段时间发了一条微博:

一个女孩从十七楼一跃而下,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3岁。

自杀前,女孩和母亲吵了一架,起因是女孩单元考没考好。

吵完后,愤怒的母亲摔门而出,留下绝望的女孩一个人在家。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悲剧就发生了。

女孩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平时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了女儿身上,为她报了很多补习班。

但是女孩的成绩不仅毫无起色,还越补越差,所以父母又常常在言语上打压她。

父母过度的期待,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复旦教授王德峰曾经感慨:

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也曾寄予厚望,希望儿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长大了能进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

可当他信心满满,以为儿子会比自己更出色时,现实却啪啪打脸:

儿子的高考成绩,差点就上不了大学。

一个在学术上登峰造极的名校教授,也只能认命,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父母呢?

能够站在金字塔尖,闪闪发光的孩子,永远只有那么一小撮。

此时此刻我们要做的是,放下执念,低头认命,消化自己的期待和失望,修炼出一颗淡定开阔的平常心。

这样,哪怕我们的孩子最终平庸,也能心怀热忱,感知到活着的意义和世间的美好。

想到这里,我退掉了女儿不喜欢的那些兴趣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小孩,你希望怎样长大?

是永远有人拿着鞭子,恶狠狠地指着一个地方说:

“去那,那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要想去别的地方,我就打断你的腿!”

还是希望有人温柔地摸摸你的头告诉你:

“世界很大,未来很美,你只管大胆前行,我永远在你身后。”

我们的过去无法重来,但我们现在仍有机会,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

共勉。

标签: 孩子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