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深的爱,也是一种伤害!最幸福的家庭,是给孩子“松弛感”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前些天,朋友圈被“60岁的杨紫琼获奥斯卡”的热搜刷屏,我们看到了一位演员的成功,但这背后,一位“母亲”窒息的爱更让人深思。

在成就杨紫琼的这部电影中,她扮演的母亲一事无成,却想让女儿成为“完美的人”。

她嫌弃女儿长得太胖,就要女儿减肥;她排斥女儿的朋友,就会阻止她们交往。

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让母女相爱相杀。

她在变成石头后把女儿逼下悬崖,而女儿也会在不同的宇宙追杀她。

空间变换后的相遇,也无法改变亲子之间的水火不容。

影片中,女儿对她这般痛斥:

“我太累了,我不想再受伤了,不如我们分道扬镳,请你放手吧!”

虐心的情节,有母亲的“爱”,也有女儿的“恨”。

不少父母也由此意识到:

那些自己眼中的“为你好”,不一定会让孩子在“安排”下成长,但会让他们失去原本的童真与快乐。

在亲子关系中,用力的爱就像“慢性毒药”,日渐拖垮孩子的人生;

不再以爱之名困住孩子,才是他们一生的幸运。

被父母太用力爱着的孩子,很痛苦

有句话说:

“被压抑的孩子,只能用伤痕表达愤怒。”

真实的需求不被看见,被动地接受就成了痛苦。

之前看到一位接受心理治疗的网友@落樱分享的故事,便是如此。

她是家境优渥的独生女,理应感到幸福。

可她却越长大,越抑郁,直至出现自残行为。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一个用力爱她的妈妈。

打小开始,妈妈会把最好的东西给她,容不得她拒绝。

妈妈有一个音乐梦,但没实现,就会把希望放在她身上。

后来她产生抗拒情绪,妈妈就会在饭点,准时播放表演视频,在夸赞其他女孩优雅的同时,数落她没有淑女的样子。

每当这时,妈妈还会在羡慕后,用眼泪让她感到内疚。

她不得不妥协,接受课余时间全被练琴占据的安排。

而诸如此类的事,在她的生活中不尽其数。

比如,妈妈会买裙子强迫她穿上,买了食物要求她必须爱吃。

后来因为这种沉重的爱,不会社交的她被同学孤立。

一次放假回家后,她割腕未遂,妈妈发现后,哭着对她说: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这么大,为你的未来操碎了心,你到底还有哪里不满意?”

她就此告诉自己:再痛苦也得活着,因为妈妈会崩溃。

孩子的妥协,从来都不是父母的成功,而是亲子博弈的开始。

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指出: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当孩子在父母的强压下,被禁止不能做一些事时,反倒会助长他们想要探索的意愿。

如此一来,孩子想要逃离掌控,父母却用线拉拽,只会让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

爱要张弛有度,才能生出温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一句欲言又止的“爸妈”,都是孩子在求救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抑郁症的数据,结果显示:

在抑郁症患者人群中,有30%是未成年人, 在校学生就占据了总数的50%。

基数庞大,但在生活中并不足以引起重视。

尤其是不少父母会觉得,孩子患上“心灵感冒”,就是“玻璃心”、“矫情”。

可他们忘了,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在误解和偏见中更显煎熬。

每一句欲言又止的“爸妈”,都是他们在向父母求救。

你还记得之前知乎上一位父亲的“泣血”日记吗?让人看了一阵痛心。

16岁的儿子,患上抑郁症后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当这位父亲收到短信时,孩子的人生已经戛然而止。

日记中写道:

16年前,他满心喜悦地迎接孩子的到来。

第一次给孩子冲奶粉、换尿不湿,手机里的照片,从回忆变成了伤痕。

而孩子参加跆拳道的晋级证书,英语比赛的奖状,奥赛的得奖证书,也从荣誉变成了想念。

他对儿子的优秀引以为傲,但却忽略了孩子脸上消失的笑容。

孩子哭了,他们只觉得是小题大做;儿子把手臂划得伤痕累累,被诊断为抑郁症,他们也没放在心上。

告别的那晚,孩子在用餐时还对母亲说:“你是一个笨妈妈。”

当夫妻两人想改好时,孩子又笑着说“晚了”。

可惜的是他们没听懂,回复的短信儿子也没有机会再看。

有一句话说:“爱得好,不如爱得对。”

诚然,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方式用错了,就成了伤害。

孩子的世界,本就纯粹,从出生到上学,都在父母的注目下成长。

他们依赖父母,所以会在受伤时寻求帮助。

这时,一句“不要怕”就是安慰,一句“有我在”就能治愈。

为人父母,听见孩子“求救”的声音,才能给他们最大的勇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带着“松弛感”爱孩子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电影《叫我第一名》中找到了答案。

主人公布莱德因患有妥瑞氏症,总会不受控地发出奇怪的声音。

因此,他受尽同学嘲笑,不被老师理解,永远都是人群中被“遗忘”的存在。

但比起外人的冷眼,家人的“不信任”要伤布莱德更深。

父亲每次带他出去,总是会觉得他发出的声音,是在故意捣乱。

他解释自己也无法控制,父亲只觉得失望。

后来得知他是患病导致这样,父亲更是不相信他会成为一名教师,只想安排他进厂做修理工。

难道,和别的孩子不同,人生也要被包办吗?

如果说父亲的做法让布莱德心寒,那母亲的支持则是他战胜苦难的一道光。

母亲会对给他妄下结论的人说“不”,也会在浩如烟海的医学书中寻求病因,亦或是为了治好儿子东奔西走。

这份母爱,让受伤的孩子拥有了一生的勇气。

她对布莱德说:“我不会放弃你的,我也不会让你放弃自己。”

而布莱德成年后,也带着这份乐观成了一名优秀的老师。

后来,遇到自己的女朋友,担心病症会伤害爱人,打起了退堂鼓,也是母亲点醒他:

“她告诉我,你能让她快乐,也许是你不想受伤。”

布莱德的自卑,源自他的不同。但好在他拥有一个爱他的母亲,给他情感支持。

让他能做着喜欢的工作,也有勇气去爱可以相伴余生的人。

最好的家庭教育,并非是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规划去成长,而是让他们做自己。

如果布莱德的妈妈,没有给他情感支持,我想他的人生会就此黯淡。

生活中,我们常说“做事要有松弛感”,进退有度。

事实上,在亲子教育中,亦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过早“安排”,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以至于他们对上学都极为排斥。

这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却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局面。

有一个孩子曾告诉我:

“每次都考年级第一,但就是高兴不起来。因为打上学起,全是刷题,朋友也没几个。”

你看,在孩子的心里:优秀不一定等于快乐。

他们想要的,可能就是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亦或是父母对自己多一份理解。

因此,让教育也变得有“弹性”,带着松弛感爱孩子,或许更能让他们获得快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

大多父母都在用爱托举孩子的未来,但却忘了问他们“想不想要”。

有些爱,以控制为目的,就成了枷锁;有些关心,少了理解与懂得,就是伤害。

在亲子关系中,这都是错误的表达。

为人父母,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远比付出一切要重要。

学会给孩子“松绑”,才是他们一生的幸运。

与天下父母共勉!

标签: 孩子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