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文露漪 吕乐 湖南长沙报道
4月5日,湖南长沙香樟路上,背着各色背包的年轻人在绵绵春雨中走过一座绿檐三门石牌坊。这座牌坊后正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清明之际,海报新闻记者走进这所有着殡葬业“黄埔军校”之称的学校,倾听殡仪专业学生们讲述作为“生死摆渡人”的故事。
全国只有八所学校开设殡葬专业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在很多国人心中,“死”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格外重要。尽管随着科技进步,一些行业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遗体的整理、葬礼的举办、陵园置办等工作依旧离不开专业的殡仪人员。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1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373个,其中殡仪馆1774个,殡葬管理机构815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673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8.7 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7万人。火化炉7043台,全年火化遗体596.6万具,火化率58.8%,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
海报新闻记者在“企查查”平台查询到,目前我国殡葬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为148778家,其中的行业龙头“福寿园”和“福成股份”已分别在港股、A股上市。殡葬行业已经多次入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根据财报计算,2017年至2021年,福寿园毛利率均达85%以上的高水平。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墓园和殡仪服务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福寿园2022年报告期内也实现收入21.72亿元。
与殡仪企业的火热发展相比,殡葬人才市场则冷淡不少。
据了解,目前全国开设殡葬专业的学校只有8所,分别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民政学校、河南民政学校。
全国殡仪馆超半数骨干为该校毕业生
其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长沙民政学院”)创办于1984年。1995年,该校设立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殡仪方向专业的高校。27年来,该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培养了6000多名毕业生,全国共有殡仪馆2000多个,其中50%以上的殡仪馆馆长、副馆长或技术骨干为该校毕业生,改变了原殡葬行业从业人员90%以上为小学或初中学历、无任何殡葬教育经历直接上岗的状况。因此,该校也被称为殡仪业界的“黄埔军校”。
2015年,东方之星游轮沉没事件中遗体因长时间浸泡清理难度很大。该校学院师生、校友组成的18人生命救援队配合当地殡仪馆一起工作,持续奋战35个小时,利用3D打印等设备妥善处理了近400具遗体。
海报新闻记者在该校官网查询到,目前该校的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下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殡葬设备维护技术”“陵园服务与管理”三个殡仪相关专业。
记者观看了该院王夫子教授主讲的《殡葬文化学》共享课程。其中既有较为抽象的“中西方哲学生死观”,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墓葬风水”“丧礼流程”,还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临终关怀”“遗嘱”等内容。课程后需要考察学生“布置灵堂”“书写悼词”等能力。
而在该院卢军副教授主讲的《火化机技术》共享课程中,会教授“火化师职业道德”“火化机操作”“火化机故障维修”等内容。
根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截至2021年8月31日,该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2021届毕业生共278人,就业人数271人,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7.48%。而同年该校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03%,湖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51%。“好就业”“工资高”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殡葬专业的原因。
殡仪系学生:大一开始实习,站七八个小时修复遗体
“毕业即失业”现象在殡仪专业罕见,不少学生早就在在校期间的一次次实习中积攒了经验,找到了单位。作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殡仪系2018级学生,“00后”的张美馨已经接触殡葬行业5年了。
2018年高考结束后,她在一位殡仪专业的学姐影响下,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的殡仪专业。对于她的选择,家人们很支持。“爷爷告诉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存在高低贵贱。”张美馨说。
在学校里,殡仪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届只有三百多人,女生比男生更多。他们在大一时除了有专业课外,也会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大二时学生们会接触到更多殡仪专业基础课程。张美馨需要学习“业务洽谈”“司仪主持”“告别厅布置”“插画”“书法”等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有一门课程让她印象深刻——“死亡心理学”。这门课是由该校殡仪专业的“元老”熊英副教授教学,课程需要教授学生们作为殡仪人员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了解、对待自己及逝者家属的心理变化。
在张美馨看来,“实习”是殡仪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虽然学校里设有殡仪专业实训中心让学生学习“化妆”“操作火化炉”,但学生使用的是人体模型,和面对真实遗体的难度有一定差距。而在殡仪行业里,大多由从业多年的前辈手把手带出“徒弟”。因此,殡仪系的学生们在大一下学期清明节时就开始到全国各地的殡仪馆实习。到了大三,很多学生已经可以在殡仪馆里“顶岗实习”,独立完成工作并在毕业后留在该馆正式工作。“我算是实习比较少的,在读3年里也实习了4次,有些同学在殡仪馆实习了六七次。我们实习有津贴。有些单位没有津贴,但会负责交通和食宿。基本每次实习都会遇上本校毕业的前辈。”张美馨说。
第一次实习时,很少去殡仪馆的张美馨也会和很多人一样感到害怕,也担心做不好。慢慢的,她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样“吓人”。殡仪馆24小时值班,员工轮班每天工作8小时,不需要加班,也不用考证。相应的,在殡仪馆工作也没有想象中“暴利”,“整理仪容”“业务洽谈”“火化操作”各工种收入差距都不大,转正后月收入四五千元,并不是网传“殡仪馆招聘”中说的日工资七八百元。
现在,张美馨回到了家乡云南的一家殡仪馆从事葬礼司仪工作。这些年,她也发现大众对殡仪行业的认识慢慢开始变化,殡仪馆不再被打上“不吉利”“恐怖”等标签,她也没有遇上“做丧葬找不到对象”的困难。4月4日,她所在的殡仪馆还举办了公众开放日,让市民可以参观了解殡仪工作流程。
当然,她也被殡仪工作改变。2022年的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让她难以忘怀。“3•21”东航MU5735空难发生后,机上人员全部不幸遇难,张美馨主持了其中一人的告别仪式。这场仪式没有遗体,承载着他一生经历的躯体在这世间已不可追,张美馨开始更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我要学会珍惜眼前人。”
被电影《入殓师》感动选择殡仪专业
和不少从事殡仪的人一样,小陈也是被电影《入殓师》感动而选择了殡仪专业。2017年,他在家人“不看好”的目光中进入长沙民政学院殡仪系。“当时这个专业有7个班,学生约300人,女生占到了七成。在大学期间我在殡仪馆实习了6次。”小陈回忆。
2018年暑假,小陈在萧山殡仪馆实习,需要学习“遗容修复”操作,“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遗体难免会害怕,但我有心理准备,我们都害怕了怎么面对逝者家属。”修复工作中,小陈最难忘的是为一位因车祸离世的小伙子修复。
因为车祸,小伙子头部受损严重,头骨破裂,部分骨头已经缺失。殡仪馆的两位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的前辈带着小陈用塑形泥填充、补上缺口,恢复头部形状。随后修补皮肤也要用到不同的缝合方法,用皮内缝合法配合化妆可以让小伙子面部看不出疤痕。由于修复工作很精细,小陈三人只能站着连续操作了七八个小时才修补完这具遗体,“我们要做到让遗体看起来只是睡着了一样。”
小陈深信,物理学、生物学上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点。如果一个人值得别人去怀念,去敬仰,那么他的存在将会超越时间和空间,被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而我们殡仪人要做的,正是通过一场庄严的仪式,通过一次告别,让生命、家风、思念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