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骆倩雯
近期,去眼科医院就诊、配眼镜的孩子比以往多了不少,甚至出现幼儿园的低龄孩子。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同的医院在眼科检查中,医生说法不一;不同的医生,推荐的护眼方法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网络上各种“护眼神器”各说各的好,这让家长们焦虑之外更加无所适从——到底哪种说法靠谱呢?
现象
“医生说得不一样,该听谁的?”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网课,霍女士担心孩子的视力受损,就领着6岁的儿子来到家门口的一家私立眼科诊所做检查。在工作人员推荐下,她花了198元购买了一个检查套餐,包括专业近视风险评估、光学生物测量等内容,可以检查孩子视力、眼轴状况、远视储备等情况。
“孩子的眼轴长了,远视储备不太够,这个咱们得特别注意了。”医生的一句话,瞬间让霍女士焦虑起来。远视储备不够,意味着眼睛离近视就不远了。医生给霍女士看了一组数据,6岁的孩子,眼轴长度均值为22.46毫米,而她儿子检查结果显示右眼眼轴23.32毫米,左眼23.19毫米,均超出了均值。
不仅是近视问题,医生还称霍女士儿子的眼睛调节功能有些问题,需要用一些方法或者仪器进行训练,否则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比如眼睛容易疲劳会影响注意力,看书容易看串行,甚至容易看错内容,做计算题看错加减号,这些都有一定关联。
医生表示,从孩子的检查情况来看,眼轴数据不算好,角膜曲率指标也不太好,这两点都是决定近视与否的关键因素,建议霍女士带孩子多户外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备一些训练仪器。医生特别介绍了一款远像光屏视力训练仪,称这款仪器可以达到在近处看东西相当于拉远了5米,这样就能让孩子的眼睛没有那么累,在放松的状态下用眼,起到强效的近视防控作用。不过,这款仪器价格不菲,在售的MAX2.0版本达到16800元。
听完医生的话,霍女士更不安了。一周后她又带着儿子去了一家眼科专科医院,特意挂了一名擅长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副主任医师的号。霍女士发现,虽然这次检查的眼轴数据和上次查的非常接近,但医生的说法却不太一样。
这位副主任医师告诉霍女士,孩子的眼轴增长是在一个自然生长的范围内,视力也是正常的。当霍女士问到孩子超过均值是否有问题时,医生回答说:“那只是一个参考值,家长不要过度纠结数值,因为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最重要的其实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这比什么都强。”霍女士再次追问孩子是不是快近视了,医生也表示否定,称正常注意用眼即可。另外,针对之前私立诊所查出的眼睛调节功能的问题,这位医生表示从孩子当天的检查来看,并没有发现异常,调节功能是正常的。
霍女士听完,心里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但还是有疑惑:同样是眼科医生,怎么说得不一样呢?
产品价格不菲,有没有作用“咬牙”也得试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从孩子幼儿园中班开始,她就为孩子的眼睛操碎了心。“当时发现孩子眼睛天生弱视,还有散光问题。”刘女士非常担心孩子的眼睛将来近视,对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今年3月,刘女士带孩子去了一家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检查,在查完眼轴后,医生表示眼轴的数据已经长得比较成熟了,到了这个年龄,要开始注重近视防控,否则下一步很快就会出现近视问题。“等孩子散光治疗好了,将来是有可能彻底摘下眼镜的,所以无论如何得把近视防控做好。”医生的一句话戳中了刘女士的心,她非常理解这种不可逆的伤害,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孩子的近视防控做好。
结合刘女士儿子的视力问题,医生推荐配一款多点离焦眼镜,称在孩子近距离用眼时戴上,坚持下来就能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延缓近视的时间。“真的有效还是智商税?”带着这份担忧,刘女士仔细打听了一圈,发现身边有不少家长都给孩子配上了这款眼镜,但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眼睛已经近视了。
这款离焦眼镜价格不菲,一套配下来得4000元左右。刘女士说,因为去了不少医院,“感觉每家医院都有一套自己的产品,医生推荐都说有不同的针对作用,但作为家长的困境就在于,到底哪个能起作用,谁也不会为你打包票,但家长又不能不花这个钱,万一真的起作用呢?不试试吧,好像对不住孩子。”最终,刘女士还是“咬了咬牙”给孩子配了这套昂贵的眼镜,“没办法,只能期望它真的能对孩子的眼睛有好效果,那这钱也算是花得值了。”
观点相互“打架”,无所适从
“户外活动时间不够,就去太阳下晒眼皮,可以弥补不足”“户外阳光下干什么都好,看书都对眼睛好”;
“把家里换成全光谱的灯,打造最接近自然光的状态”“室内再亮也不如室外,在室内待久了没有近距离用眼也可能近视“;
“护眼屏幕不刺激眼睛,看起来更舒服能起到护眼功效”“只要看电子设备都伤眼,什么屏幕都不管用”……随着近视问题逐渐低龄化,家长们从四面八方获取到了诸多关于近视防控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些观点甚至相互“打架”,这让家长们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是好。
“晒眼皮”“去阳光下看书”真的对眼睛好?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专业事务部主任吴敏告诉记者,直接在没有任何遮挡的阳光下看书,肯定是刺激眼睛、不好的,但换成在树荫或者遮阳篷下,光线不斑驳也不刺眼就没太大关系,但如果黄昏在室外看书那还不如进屋开灯看书。“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相对的,户外自然光可能比在室内强些,但要在户外看书,那肯定又不如在户外散步,再进一步说,在户外运动更好,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起到更多的保护作用。”
追问
近视防控设备是否真的有效?
市面上现在流行的全光谱灯、护眼灯,究竟有用还是“智商税”呢?
吴敏表示,对于护眼灯的近视防控效果,目前没有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吴敏说,一般来说环境灯光要明亮均匀,但并不是越亮越好,简单的说,就是光线不能刺眼,明亮而且要柔和才行。否则人的眼睛自然会觉得难受,甚至出现流眼泪的反应。
吴敏表示,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某种方式个别有效案例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我们推荐的做法,一定都是经过了严格的临床研究试验,或是观察较长时间且大数据得到的结果。像现在比较获得认可的OK镜、多点离焦框架眼镜等,都是在临床试验、或长时间观察有延缓近视快速增长的效果,且相对风险较小的选择。
现在市面上还流行一种近视治疗仪器——哺光仪,相当于一个电子眼罩,用重复低强度的红光照射辅助近视治疗。吴敏表示,这种治疗仪器,因长期的安全性尚存争议,需要谨慎对待,如果家长一定要尝试,建议在权威且严密的眼底监测下进行。“至于哪种或者哪几种近视防控方法有效,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都是概率。但对个体而言,近视防控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定期观察,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或者更换,让孩子发育和防控过程中随时保持正轨。”
建议
增加户外活动时长,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近视防控手段是否有成体系、成标准的一套方法,让家长们能有范本可依、能按指引前行?
吴敏表示,疫情期间,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线上网课时间增加,两个因素的叠加,导致孩子近视逐渐低龄化,也让已经近视的孩子加重了近视的度数。面对上述情况,很多家长都有些不知所措,对那些孩子还没有近视的家长来说,特别想帮助孩子尽量不近视或者说尽量拖延近视的时间。
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做?“其实目前预防近视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增加白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吴敏表示,对于低龄的孩子,课业压力还没有那么大,更应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也是相对来说最容易做到、也是最省钱的。
吴敏告诉记者,平时孩子上学,除了校内的户外活动,走路或者骑车上下学的零散时间也算户外活动,若累计仍达不到每天两小时,周末可以适当多增加一点儿户外活动时间,“但如果平时都没有户外活动,只是集中在周末两天,这样做的效果远不如分散在每一天好。”吴敏说,简单一句话就是,尽可能保证孩子每天白天户外活动的时长,并养成良好的近距离用眼习惯。
说到近距离用眼,并不是只针对看电子设备,长时间看书、弹琴、下棋,甚至玩儿小玩具等,只要是近距离用眼,都会促使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家长要严格控制幼儿近距离用眼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是看电子设备,时间就应该更短。”吴敏说。
至于预防近视的范本或者标准,吴敏说,因为每个孩子的眼睛情况、家庭情况均存在差异,不可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但增加白天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卫生是共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家长们重视起来。没有近视的孩子重点在预防,已经近视的孩子重点在延缓近视快速增长。
另外,从孩子能够配合开始,就应该定期到医院或者正规的视光中心进行视力筛查,“视力是一个特别好的参考值,定期观察视力、眼轴等变化都有助于家长尽早发现孩子的屈光问题。”不过,吴敏也提醒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医,一定要向医生表达清楚孩子的症状和需求。
多位眼科专家也指出,家长们一定要走出认识误区,比如认为只要进行了防控干预,孩子就不会近视,或者度数就不应该涨,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其实理想的目标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将度数增长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幅度,避免孩子过早近视或者发展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越高、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风险也就越高,“这些问题家长都应该正视,且理性对待。”吴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