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妈说: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孩子上学“迟到”的问题,这应该是很多爸妈早上最大的痛!。
我朋友Esther的大儿子在刚入幼儿园的时候,拖拉迟到的状况就很明显,最夸张的时候,每天到校都要拖延到10点。她花了整整3年去引导,期间孩子还是频频迟到,直到有一天,孩子终于转性,变得超级自觉,出门麻利不拖沓,不是一天,而是长期如此。这前后判若两人的转变,惊艳了长辈们。
她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策略,这套策略靠的不是“催催催”,是必须要鼓起勇气去接纳孩子的 “慢” ,最终才能激发出他们自己“想要变好”的内动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是长达3年的考验。
所以我邀请朋友来分享一下这3年他们家经历了什么?希望大家看完有所启发,也分享你们家培养“早鸟”娃的心得。
文:Esther
01
为了让娃不迟到,我催到吐
我们家老大现在是幼儿园大班,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班里名副其实的“迟到大王”,学校建议8点到8点20之间到校,但他能在8点40到校就谢天谢地了,最晚的几次要拖到10点!
常常到园,保安都已经关校门了,我得硬着头皮去请保安大叔帮忙开一下校门。这一来二去,保安大叔都认识我们了。
“哎呀,又是你们啊!”听到保安大叔的吐槽,我脸都要红到脖子根了。
我和娃爸都觉得不能再这么“厚颜无耻”下去了,得想办法把儿子“迟到大王”的帽子给摘下来。
孩子迟到,虽说主客观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扭转作息规律是一场持久战,所以情急之下,我也想不到啥好办法,只能靠“催催催”+“吼吼吼”!
每天就跟打仗似的。晚上一过9点,我就一分钟30遍的催儿子赶紧刷牙洗漱上床;早上时间宝贵,我更是心急火燎,从起床这一秒开始,到走出家门,一路都要喊“快”字口令:快起床,快刷牙,快吃饭.....
连推带拉,还是老牛拖破车。
吼完儿子,我也受内伤,一边回忆儿子沮丧的可怜巴巴的小脸,一边记起他“抗旨”时怒喊着“你是坏妈妈!”,一副执拗又欠揍的表情,我充满了生气、暴躁、自责、不甘......一整个工作日都被毁了。
02
催也没用,我试着放下焦虑
偶然的一次感冒之后,我才终于彻底意识到,“催”是一件最没效率的事情,基本等于无用功。
那天我得了重感冒嗓子疼,发不了声,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默默准备好早餐和水壶,就退居二线,让老公带他们出门。
这一天孩子仍旧拖拉,但出门时间竟然跟平时也差不多!
而我没有经历心情爆炸,整个人的气是顺的,早晨家里连空气也变得安静。原来放弃催娃,我的一天之始是可以平和淡定的!真是因病得福,盘算了一番,口头催孩子太没性价比了,孩子没快多少,但把全家搅得鸡犬不宁,造成整个家庭的内耗。
而我每天早上的唠叨和怒吼,说穿了,其实是内心太过焦虑。我需要把这些顾虑剖开来,一个个面对。
我孩子常迟到,会失去自信吗?
孩子常迟到,老师会对家长有看法,甚至间接不太关注孩子吗?
孩子常迟到,最后一个进班级,会让其他同学对他有偏见,让他交不到朋友吗?
晚到学校导致运动量不够,就此陷入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
归根结底,我焦虑的核心是,担心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老公几句话驳回了我正在酝酿的焦虑:“你想这些有用吗?你今天就要让他早到,这可能吗?”
——我承认没用,也做不到。
老公:“如果我们用幼儿园3年的时间,培养孩子早到这一个习惯,你觉得难吗?”
——时间拉长到3年,这好像不难。
确实,不能指望他们每天都做到早睡早起不拖拉,但距离成为小学生的作息还有约摸3年时间。
我不需要斤斤计较每天的表现,我需要在意的只是,这个月能不能比上个月少迟到几次。这样一想,突然就放轻松了。
早到,是孩子每次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每次达到目标就有正向回馈,渐渐跳多了就可能养成习惯了。
用长期主义的方式培养一个核心习惯,这个想法让瞬间释然,自然少了很多控制不住脾气的时间。
03
别轻易给娃贴上“懒惰”标签
除了控制情绪之外,我还常常提醒自己,别轻易把孩子的拖拉归因于“懒”的倾向。
因为我本身是比较自律和勤奋的人,从小上学积极。小学时,我负责叫老妈起床给我做早餐,之后我妈睡回笼觉,我独自去上学,从不用人催,比闹钟还准时。就算感冒也尽量不请假。也因此从小享受着不迟到到带来的福利,常常拿全勤小红旗,早上学习超高效,学得好考分高,老师表扬得多,我就更有动力学。
自鸡如我,很容易把孩子这种没有来由的拖拉看作偷懒,吃不了苦,将来又怎么去适应这个越来越卷的社会……越想越多,恨铁不成钢。但是却忽略了孩子为什么做出看似懒惰的行为。
这本英国绘本《迟到大王》,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写出了孩子遇到的困境。
故事中的主角叫约翰派克门罗麦肯席,他走路去上学,走着走着,突然下水道里钻出一只鳄鱼,一口咬住了他的书包,抢夺中他还丢了手套。好不容易结束一切,可惜他已经迟到了。
老师质问他为什么迟到,当他把鳄鱼的故事讲给老师听,换来的却是“下课后留下来,罚写三百遍“我不可以说有鳄鱼的谎,也不可以把手套弄丢。”
后来,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又遇到了狮子、遇到了奇怪的巨浪,他又迟到了。可是,老师总是不相信他,还是罚他抄写作业。
直到最后,老师自己遇到了大猩猩,还被它抓到了屋顶上,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学生并没有撒谎。
我很喜欢这个结尾,因为只有大人跟孩子遇到一样的困难时,才会对孩子的“慢、拖拉、磨蹭”感同身受。
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会拖拉磨蹭啊。比如我半夜刷手机会停不下来,一刷一二个小时,拖着不想睡觉呀,因为我白天太累了,晚上实在想放松一下。
孩子自然也有他的苦衷,只是表达不出来。
我听朋友说他的孩子比较慢性子,收拾书包、出门总是慢悠悠的,如果正卡在出门的点上,很容易就被批评,被看成故意拖拉磨蹭。有时候我们急哄哄的批评孩子太慢,其实往往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也许他现在大脑发育的程度,只允许他采用慢条斯理的方式来整理书包。
所以,我也花了很长时间观察自家孩子,看看他内心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04
原来他只是需要一个“启动键”
其实说到底,小孩子和大人一样,内心是想要变得更好的。
在我彻底抛弃“催吼”大法之后,我就用比较温柔的方式去唤醒老大,轻轻揉搓他的小身体,在他的脸蛋上亲一口,耐心地等他睁开眼。有一次他在迷迷糊糊间说道,“妈妈,我很想马上起来,但是我好想做不到,眼睛被糊住了,腿也软软的……”
其实我知道,这时候他需要的,是我帮他按一下“启动键”,他需要的是大人在旁适当地辅助,而不是一大早就听到“你不要xx”、“你一定要xx”这种生硬的“军事化”的指令。
所以这两年,我也实践总结了不少“辅助法”,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累加:
1、每一次早到对孩子来说都是小成功,务必跟他复盘,强化他的成功感!
某次他是全班前几名到校的,晚上放学后,我采访他有什么新鲜的感受,娃很快列出了几件开心的事:
早晨的校园里特别空旷,玩了好多玩具,没人跟他抢,他还和差不多早到小沐同学一起玩打仗游戏,玩了很久。这之后,貌似之后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开始频繁结伴玩耍。
我们大人听完,一般都会发自内心地表达羡慕:“原来早到真开心啊!我也想像你这么早呢。”
早到的美好体验,跟“早到”这个行动是联结在一起的,成了他下一次再次早到的动力。
2、冬天起床的动力来自热巧克力奶。
连大人都想躲在被窝的低温里,需要一些起床的能量。我用牛奶、可可粉、巧克力,就可以煮出浓香顺滑的热饮,营养又美味,煮时飘出的香味让小吃货们3秒出被窝。
3、夏天早晨天亮得早,我提议6点出去散步。
只有我和他,他当然很兴奋。一出门,肤感是难得凉爽的空气,透过青翠的树木,看到云彩和小鸟,他学着我,张开小嘴大口大口地呼吸,非常享受。第二天还催着我带他早起。
4、有些道理,我会“心机”地讲成笑话给他听,调节一下气氛,也会让孩子更积极地出门。
前几天跟他调侃,迟到没关系,但要赶上幼儿园吃点心时间呀,爸妈已经交了钱,吃也要吃回来哦!不知道他们听不听得懂,但他们笑得咯咯咯,出门速度真的有变快。
这么坚持下去,慢慢就带来质变,孩子会在某一天好像被按中了自驱的按钮,再也不需要我催着赶着,起床吃饭洗漱,一气呵成。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等着大人送他上学。
小孩子和大人一样,如果看到现实中的榜样,或体验过更健康的作息带来的快乐,他们是有动力克服晚起和拖拉的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