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说,人大附是高配版的衡中。
我想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剖析下这个观点。
01
中产托底的小孩,给我一万点暴击…
17年我去美国拍纪录片,认识了一群中产以上、豪门未满的小孩。
他们中不少在美国过得一点儿也不开心。
有一次我在山里的学校闲晃,遇到了一个刚下课的中国男生。他跟我打了个招呼,我们就开始聊起来了。
他说自己出国太匆忙,爹妈头脑一热就找了个中介把他送到了美国,觉得读美高比国际学校好。
但实际上根本就没看懂这个学校,排名虽高美国白人家庭趋之若鹜,只因为它是个高阶体校,每年送出2、3个NBA球员,冰球队校际联赛排名高。
而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运动,而喜欢社交。当年在国际学校是学生会主席,如今被关到山上隐居,憋出了内伤。
他一脸的不爽。说第一年读美高心理落差大,结果GPA拖了后腿,如今申请好大学的机会非常渺茫。
眼睁睁看着国内的同学,不如自己的还拿到TOP校的offer,心里非常郁闷。但他并没有死心,还是鼓起勇气给耶鲁招生官写了一封信。
结果不出意外,并没有反转,最后他没得到耶鲁的垂青。
我猜,藤校每年都不乏这样的申请者,凭一腔孤勇发出一声呐喊,然后堙灭在了嘈杂的升学季里。
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伤感,想安慰也无力。后来我回国,再也没有跟他联络。
这件事大概过去了两年,有一天他突然跳出来问我,能不能帮他找实习工作?然后发过来一份简历。
我一看,嚯,瑞士酒店管理专业。世界上最贵的大学之一。
他简单跟我介绍了下自己这几年的情况,美高毕业没申请到好的大学,自己深受打击,家人就直接给他送到了瑞士学酒店管理,因为…
他家在海南,拥有一大片酒店相关产业,总得有人管。
听完这话,我心灵受到了一万点暴击!啧啧,当年居然还共情人家的升学苦恼,结果这小孩,哪里需要什么共情?
爬藤未遂、TOP20进不去,对他而言只是少了一个人生选项而已。美国不通就去瑞士,人生的道路还有万万条…
02
衡中VS六小强
如果这个剧本,换到衡水中学会怎么样?
衡中娃目标是上清北,985,一本是保底。这些都上不了,他只能选择去二本和民办。
没有托底的小孩没有退路,只能自己奋勇向前博个更好的前程。那有托底的小孩走的是什么路?目光落在海淀六小强——
有个网友曾在其间读书,说上数学课老师都直言不讳:我知道你们家里都有矿,钱够你们花一辈子了,但学还是要学一点儿的,不能完全没文化。
还有一次和圈里的朋友聊起某校的分校,他使劲摇头,说自从进了很多回迁户后江河日下,我好奇这是为什么?
他苦笑一下,说老师让小孩写作业,家长直接找到学校:老师你真别管他,家里拆迁拆出十来套房,他还学什么习啊?
还有一个小孩今年收到了UC系的三张offer,家长有点纠结不知道怎么选好,后来琢磨小孩喜欢追星,那选个传媒也算是个爱好…
听得我非常无语,但又觉得家长的逻辑无法反驳,毕竟人家确实不在乎学校排名这点儿事儿,据说房产早已准备好,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这就是有托底的人生。
不过精英家庭也不可能全然躺平不努力,人大附国际部里的学霸,比起衡中每天早5晚12备战高考,吃苦的精神一点儿不少——
除了高中课程、还有托福SAT各种标化,国际课程选AP少说10门起;
选IB的小孩更惨淡,两万字的论文起步,还要抽出时间搞活动做社团,恨不得自己一天24小时撕成两半花…
竞争客观存在,过程就不可能不痛苦。想得到一个好的升学结果,无论家里有钱没钱,都得靠自己熬出头。
但不同的是——
有托底的小孩,出生前可能就武装好了学区房、辅导班、课外活动:3岁学琴学芭蕾学骑马,5岁大部分人已经踏遍欧美大陆,11岁看过极光攀登过珠峰…
对他们来说,考清北只是一个选项。
读个985其实也不差,只要爹妈的要求不太高。但他们的终极目标,还是哈耶普斯麻和英国牛剑G5,不过就算爬藤不成也还有世界TOP100的诸多…
即便这些都不去,还有瑞士专科学校保底,毕业继承家业,条条大路通罗马。
曾有个知乎的答主对「托底参差感」做过精辟总结:
衡水中学的内核是「改变命运」,而RDF的内核是「避免被命运改变」,二者某种程度上说完全相反。
人大附中应该叫低配版伊顿公学。
努力归努力,命运归命运。
衡中和RDF注定结不出同样的果。但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在中产的奋斗圈里,也不是所有进TOP美本的人都要SAT1580、AP14、5门,以及一级运动员的成绩做敲门砖。
当一个普通中产小孩从三五岁,苦哈哈地开启爬藤之路,有些人家的小孩因为读书渣换赛道,吃吃喝喝忙追星、AP都没考过,就躺赢在了终点线——
富二代俱乐部USC。
不一样的家庭,自然有不一样的能力托底。
不过这到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那么多朋友的小孩读Boston College?看见它学费仅次于USC,豁然开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