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天亮(渤海大学)
近日,一名自称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男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走红,但这名男子的真实身份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是一名无业游民。在被发现之前,他通过置办假的学生证混入校园并利用短视频博取了百万粉丝,甚至其所卖的“假文创”也很快售之一空。(4月16日 澎湃新闻)
无业游民冠上“清华研究生”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百万网红,听起来让人觉得荒谬,但再看看某些普通岗位非985学历不招的现象,倒又觉得有几分合理。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心中的“名校情结”在作怪,而由这种情结引发的就业歧视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并不鲜见。衡量人才的这杆秤,也该换换“砝码”了。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人们崇敬高等学府本身无可非议,但如果把这种崇敬异化为一种排他的狂热就是一个问题了。把名校学历当成衡量人才的唯一砝码,这有损法律赋予每一个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在当下,不少岗位将985、211学历当成应聘的硬性标准,这本身就有失公允,是就业歧视的一种表现。
用人单位希望招收到名校毕业的学生,这也许是对招聘成本的综合考虑,以第一学历“985”“211”作为筛选条件,是招聘中更加省时省力的做法。但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应该综合考虑本岗位适不适合这样设限,如果不根据实际乱设限制,一方面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也浪费了人力资源。例如2019年河南郑州某火锅店招聘服务员时,要求学历为985院校毕业,这本身就是一种乱设限制的现象。对于服务员这类服务型岗位,更多地是需要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全可以放宽学历要求,用人单位进行学历设限挤压其他群体就业空间的同时,也浪费了国家资源。
学历的高低不应该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用人单位应该给予每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唐代韩愈的《马说》中写道:“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能力高不高用人单位亲自试用才知道,如果在招聘时就处处设限,那么真正有能力的人就可能“骈死于槽枥之间”。用人单位该做的就是通过对人才多方面考察来决定是否聘用,而不是“唯学历”“唯名校”。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的社会应该及时破除“唯学历”风气。从“假清华研究生”事件中的“名校情结”眺望社会的就业歧视,除了呼吁用人单位综合考虑岗位限制外,国家和社会也应该对用人单位加强监管,并通过宣传来纠正人们心中的成见,还每一个就业者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