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强基计划从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全国的关注,可谓备受瞩目。
近日,39所985高校相继公布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情况。
“为国选材、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强基计划旨在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强基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根据文件要求,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正式启动。
2022年,新一轮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公布,由36所增至39所,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跻身2022年强基计划高校目录之列。
985高校的最后一块版图拼图,终于归位。
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招生专业均依托于国内顶尖高校的顶尖学科进行。
从今年的强基计划统计结果来看,39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共有70多个。
其中,北京大学将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力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基础医学等优势基础学科纳入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均为学科评估“A+”。
作为“新人”的3所高校,东北大学的自动化、湖南大学的化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生物育种科学同样是当得起招牌的强势学科。
不难看出,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培养
招生阶段,严卡入口。
与以往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
此外,与以往自主招生被诟病的“只重招生不重培养”相比,强基计划最重要的特色还在于“选育衔接”。
各大入选高校简章中都重点提到,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多数高校采取“3+1+X”的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其中“3”为3-4年的本科学习,表现出色者可以进入1年的衔接培养阶段,并在本校直接攻读博士。
试点高校同样在师资配置、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作出了承诺。如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科研平台优先开放、优先推荐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等等,不同学校对于学生的资助和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
同时,为了避免人才流失,试点高校也在招生简章中强调,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或不得转到强基计划招生之外的专业就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在数代中国人的心头盘旋,人们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翘首以盼了太久。
强基计划已实行三年,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我们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