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襄阳鱼梁洲,一位水上公安民警用大喇叭对着在江边休闲玩耍的市民喊话:“家长如果在这里的话,都莫抠手机了,到水边去陪你的娃子。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家长没在旁边的话,你自己找你们的爸和妈,他们要是抠手机的话,把手机直接砸了。把你们带出来都不管你们,不负家长的责任。”
这一视频下很多网友跟评,称赞民警话糙理不糙。民警当然是说说而已,但用心是真的。
查了一下,鱼梁洲是汉江与唐白河泥沙淤积形成的江心沙洲,经过打造后,拥有阳光沙滩美景,是很多游客打卡的去处。
然而,尽管此处风光大美,但也暗藏危机。当地人表示,沙滩边陡直上下的坡,人一旦滑入深水区很难上岸。近年来,此处溺亡事件多次发生。2019年8月,一名14岁男孩不幸溺水身亡,仅隔数日,一名50岁男子在夜间游泳时溺亡。2020年4月,一名钓鱼男子下水捞鱼竿,不幸溺亡。2021年6月,一名高考学生溺亡……正因如此,当地民警把很大精力用在巡逻和喊话上,民间也成立了义务救护队,但奈何总是有很多人散漫大意,大人玩手机放任孩子在江边自由行动,便是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不独鱼梁洲才有。2021年7月,在泉州笋江桥古渡流域,一名女子只顾着看手机,丝毫没有注意到在一旁的儿子玩水时脚下踩空滑入江中,江水瞬间没过他的头顶,幸亏有一位见义勇为协会的志愿者在旁边游泳,立即出手相救,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2018年在福州,男童和妹妹在人工游泳池游泳,他们的妈妈则背着身玩手机,当男童发现妹妹溺水时,三次提醒妈妈都没“叫醒”沉溺于手机中的妈妈,第一次提醒时,男童的小手还被妈妈甩开。待这位妈妈终于发现情况不妙时,已经过去了一分多钟……此事在网上引爆了一众网友的愤懑和痛心。
世上本无事,“刷机”者自扰之?
不是所有落水者都能幸运遇见一位绝世高手,也不是所有落水者都能像电影中演的那样被潮水推上岸边,从昏迷中悠然醒来。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拥有负责任的监护人,对其教育引导到位,使其不至于陷入危境。
此类事件的高发,说明家长提升监护意识、对儿女的安全更尽一份心,极其重要。鱼梁洲的水上公安建议孩子砸了大人的手机,既是忍无可忍,也是无可奈何。孩子自然是不太可能把父母的手机给随意处置的,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些孩子自己未必意识到一语“砸手机”的忧急之心,说不定下一次还是和父母保持各玩各的默契。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显然,在一个缺乏避险、适可而止意识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松散、颟顸的意识会成为一种“传承”。
我们甚至可以想见,这些父母还是青葱少年的时候,就已经迷上了手机,而产生这种迷恋则是因为他们的父辈同样如此,或者另有所迷,乃至常常各自愉快玩耍、互不干涉。其间,做父母的,或许有过“别再玩手机”的警告,但也就虚晃一枪而已,而他们自己的魂早就被别的癖好给勾走了。
在乡村社会里,父母耽于“砌长城”“摆龙门阵”,而默认孩子在大人的视野之外戏水、放野火、掏马蜂窝,这种事例,我见过太多。我的一位少年玩伴便在一次私下的玩耍中,跌入灌溉渠的管道里殒命。虽然我未曾参与这件事,但我心中的阴影依然多年未散,甚至连游泳都不敢学——这当然走向另一个极端,但个中的教训确实时时警告着我要谨小慎微。
回到鱼梁洲一事,“砸手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当然意不在“砸”,而在吁求天下马虎父母“上心”。“安全第一”是其一,父母就该有父母的样子,是其二。
父母该有什么样子,一言难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手机说起。
我们经常谈论孩子的手机沉迷问题,但经常忽视为人父母者的手机沉迷问题。其实后者不仅同样普遍,而且危害性更大。无疑,为人父母者沉溺手机或者沉溺于手机世界中的诸般乱象,不仅影响自身还累及孩子。虽说这个道理“反过来”貌似也能成立,但单就影响而言,孰轻孰重,不言而喻。何况,由于成年人具有孩子通常不具备的财产力量,因而更容易因“安全弦”的绷断而陷入不可测的深渊。
透过为人父母者的沉迷现象,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许多为人父母者,还不懂得如何陪伴自己的子女、如何用爱为孩子的“地盘”遮风挡雨,更不懂得如何让父母的爱意和孩子的爱意相通。他们口口声声爱孩子却不善于爱,疏于关切孩子的忧喜细节。他们自私表现的另一面,是爱的功能的退化,是“做父母能力”的退化。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通病。
因此,针对为人父母者的沉迷现象,“砸”手机不要说难以实施,就算能够实施,也治标不治本。谁都知道,痛苦会让人长记性,但谁能希望通过发生悲剧而令那些父母警醒、迷途知返呢?
说到底,外界的劝诫只能是辅助性的,事实上,我们既不能没收那些在江边沉醉于自我世界无视孩子安危者的手机,又不能颁布条令命令那些父母必须抬起头、守在孩子身边。关键还得靠那些冥顽不化的父母自己醒过来,变得清醒、理性——关于责任、陪伴这些课,他们在做子女的时候就没认真上过,如今到了需要他们自己补课的时候了。否则,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延续同样的毛病。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