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给我买只会陪我说话的宠物吧!”女儿的愿望,让医学博士心酸不已……

本期专访 谢仁艺

厦门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厦门眼科中心医学验光部主任、学科带头人

视而不见

在眼科医生眼里,不管是心理的病看不见,还是看不见的心理病,都需要“被看见”。

斜视与小儿眼病中心的患者大部分是孩子。斜视、弱视、近视……还有一种,是一来就说自己“眼睛看不见”,但检查的时候,孩子的眼睛根本没有问题。

怎么说谢仁艺也是个临床上的“老江湖”了,看看孩子的状况,再听听父母的描述,他会决定把孩子和家长“分开断案”。

很快,谢仁艺基本能佐证自己的判断,为“治好病”,他会开始用一种“气功疗法”为“看不见”的孩子治疗。有时候谢仁艺也觉得自己有点“滑稽”,但不“憋大招”,效果不显著。很快,“一套操作”下来,孩子马上就能“看见了”。

这类眼病,在临床上主要是“伪盲”和“癔症性视力障碍”。“见识过”的医生能很快用这套思路去甄别孩子的“真问题”。刚开始遇到这样的小患者时,谢仁艺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发现这样的小患者还不少。

他开始去观察现代生活环境下的“一些孩子”,他们或因家里多了弟弟妹妹,或因经常被父母责备,或因学习压力太大,便会尝试用一些方法来引起家长的关注,而长期重压之下他们开始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也就出现了“伪盲”或“癔症性视力障碍”。

“不是孩子眼睛真的看不见,而是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视而不见。”这样的心理问题折射的是当今社会环境下孩子的成长心境,值得被重视。

相反,还有一类孩子或是成人,他们是真的因为眼病产生了心理负担。谢仁艺遇到不少自小开始斜视的成人患者,到了自己的孩子要结婚的“人生关键时刻”才会决定来做手术,因为“怕给孩子丢脸”。而其实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背负了很多自卑的情绪,他们不想再“传承”下去。

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患有斜视的“小时候”,多数人因外貌与众不同而长期自闭、自卑,这也导致很多人丧失了那份去“改变自己”的勇气,而当他们做完手术后,会感慨于“找回了自信”,更悔于“没有早点来矫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外貌的问题很外在,无法被忽视,那内心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能坦然直面,而不是“视而不见”?医者医人之病,也要擅于医人之心。治病也像一枚硬币,不能只看到一面。每当看到斜视矫正后患者在朋友圈里自信满满的自拍照,谢仁艺都很高兴,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磁场改变着他们的人生,也让谢仁艺从中汲取一点一点的能量,在医路上蓄势向前。

刻板印象

古板、老成、头发少,这是很多人对“有经验的医生”的刻板印象。有时候家长把孩子推到面前,“来,给医生哥哥看一下。”谢仁艺觉得很有趣,“这是在夸我吗?该不会是在骂我吧?”

临床就像个大社会,谢仁艺在这里有自己的“铁粉”,会定期从外地来厦门找他看病;自然也有问这问那丝毫不放心的“黑粉”,像有些“懂太多”的患者,谢仁艺就很“头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有一位患有严重斜视的老者,问了好多问题就是不配合检查。谢仁艺像哄孩子一样费了好多口舌,不厌其烦地解释、回答老人的问题,最后老人才肯相信他。“可能看起来不太值得信任吧。”谢仁艺忍不住调侃自己。当手术做完后,老人如释重负,感叹当初没选错医生。“那些术前对医生质疑越多的患者,当获得良好疗效后反而对医生更加信任。”谢仁艺发现这个“反转”的结果很有意思,给医生“赚到了”更大的“信任分值”。

患者和医生之间是相互成就的。需要医生在数百数万次与人的接触中,去积攒属于自己的“资本”,也要有患者的信任为依托,让有经验的医生论证自己的诊断,共同缩短救治的时间成本。

曾有个初中生被篮球砸伤了眼睛,出现了复视、歪头的情况。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仍未见好转眼科、神经科都查了,拿着所有的报告单最后找到了谢仁艺。谢仁艺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后,怀疑是一种特殊的爆裂性眼眶骨折—trapdoor骨折。虽然当地医院查了磁共振并未发现骨折,然而骨折在MR影像中不易被发现,谢仁艺认为有必要再查一下CT以明确诊断。但孩子才刚查完不到半月,想要再查一遍可能面临着家属的不理解,万一结果还是一样,又可能面临“过度检查”的投诉。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判断的自信,谢仁艺征得家属同意后,重新检查了CT。果然,眶骨那个不是很明显的断裂佐证了最初的判断。病因找到了,谢仁艺马上通知眼整形科的医生,安排家属转科治疗。术后,孩子眼部情况恢复如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医十几年,从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医学生,到一个看起来“不像很有经验”的医生,谢仁艺感受到了被信任、被接受的喜悦感。虽然当选择其他职业的同龄人已经是行业里的精英时,学医的人可能才刚起步。但当医生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本着这样的信念,谢仁艺沉住气,一边不断进修学习,一边不断在临床实战中积攒经验,这促使他成长为一名眼科医学博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好如今有不少关于医生题材的影视剧,为医生的刻板印象破了题。现在谢仁艺在诊室里遇到的很多家长,会乐于接受“看起来年轻”的医生了,说明大家对医生的观念在改变。谢仁艺认为,这样的肯定和信任虽然很无形,但对增强医者的信心很有意义。

自然生长

很多家长并不懂眼睛的“生长史”,面对孩子近视的问题,家长也是两级分化,不是太过焦虑,就是放任不管,不管哪种,都对近视有很多的误解,甚至是误会。被错误理解得最深的就是“眼镜越戴度数越深”,而被误会最心痛的是“近视能治好”。

其实随着生长发育,孩子的眼球轴长会逐渐变长,就好像孩子的脚,都是在“持续生长”。孩子如果近视了,不加以控制,则可能会向高度近视发展。而屈光矫正手术并不等于“治愈近视”,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眼底病也未被普及和重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在近视防控上,很多家长会更愿意选择相信一些偏方和谣言,“散瞳对孩子视力影响大”“眼镜不能一直戴”“OK镜镜片损伤角膜”等等,怎么用专业科学的方法去扭转这些错误认知,谢仁艺有太多事要做。

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坚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接触自然光,有效控制近视度数不再加深……谢仁艺在尝试用新的手段去破解公众对近视防控的误区,虽然这个课题在当下的生长环境中,越来越难。

闲暇之余谢仁艺喜欢走进自然,感受草木生长的一呼一吸。尽管这个过程有惠风和畅的可爱,但也有穿破坚石的疼痛。就像从医的这些年里,节假日的时间谢仁艺都在诊室“陪别人的孩子”,甚至有的小患者还是他“看着长大的”。但陪在自己孩子身边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儿总会提议想要一只“陪自己说话”的小动物,让谢仁艺很心酸。不过,这个成长中的蜕皮现象,谢仁艺愿意承受,因为医生是他在这个成长环境下的使命。虽然早期他起步会比别人晚,但往长远想,“在别人退休的时候,我还能多为几个患者看看病。”能用自己毕生所学去帮助别人,哪怕耗尽一生,是不是也超值得?

珍惜每一位信任自己的患者,善待每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谢仁艺相信,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越老越吃香的医生”,那时候的他一定是“初心没变,头也没秃”。

标签: 博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