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应届生身份上,是不现实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孙丽萍
近年来,面对论文、考试、找工作等多线并举的毕业季,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延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延毕是一个好的选择吗?延毕期间都是怎么度过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延毕期间,大家主要在准备资格考试(60.7%)、上课修学分(48.2%)、投简历找工作(45.8%)。帮助大学生求职,60.4%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开展技能、创业培训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上海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赵佳因找工作不顺利选择了延毕。赵佳体会,延毕这一年,要做好两件事:第一,完成好论文确保自己可以毕业,第二,保证自己能找到工作。
调查显示,延毕期间,大家主要在准备各项资格考试(60.7%)、上课修学分(48.2%)、投简历找工作(45.8%),其他还有:实习(39.2%)、兼职(34.8%)、旅行放松(22.7%)、运动健身(14.3%)等。
“我的重心主要放在找工作上。延期毕业看着是多出了一年时间,但并没有因此能喘口气。” 赵佳当时决定延毕时已经是2022年5月了,“这意味着我已经错过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暑期实习,只能准备秋招。最早的秋招7月底就开始了。我当时6月份到京东实习,才实习了一个多月就又要准备秋招,留给我准备的时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压力还是挺大的”。
赵佳说,相比第一年秋招,自己多了两段实习经历,还对过往的经历进行了复盘总结,最后的结果也比第一年秋招好很多。但“每个人是否选择延期以及延期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人提高的速度比不上就业市场的变化速度,那可能还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所以在选择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
“专硕的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实习了,最后可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但也可能因此无法完成论文毕不了业,得不偿失。”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武汉大学某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杨辉说,应该对就业重视,但不要焦虑。“焦虑容易自乱阵脚。就业和学业同样重要,一定要协调平衡好。”
帮助大学生求职,60.4%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开展技能、创业培训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57.5%的人建议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人才,52.1%的人建议搭建更多校企对接、国聘行动等就业渠道与平台,50.8%的人建议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式缓解就业焦虑。
“大学里,很多学生都有一种典型的思维,认为‘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但影响一个人求职的因素太多了,求职不成功只能说明人岗不匹配,其他任何问题都说明不了。”杨辉说,求职遇挫要尽快去反思和评估,不要纠结,越纠结越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赵佳认为,做任何决定不能只看短期,要看这件事情的长期价值。每个人的追求不同,选择不同,一定要清楚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跟别人比较,但没必要过多地比较,太过焦虑反而影响抉择。”
此外,44.2%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36.8%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24.3%的受访大学生建议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年轻人更多包容理解。
杨辉表示,从就业指导的角度来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能力和自我认知的匹配有偏差,也就是常说的“眼高手低”。他指出,这是当前不少学生出现就业焦虑,甚至主动申请延毕来逃避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
杨辉说,要让学生明白,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能上大学只能说明考试能力强、甚至是运气好一些罢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要么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要么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在求职过程中,切记眼界要打开,身段要放低。单纯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应届生身份上,却什么都不想改变提升,这是不太现实的。”
受访大学生中,本科一二年级的占17.8%,本科三四年级的占67.7%,硕博非应届在读的占10.2%,硕博应届毕业生占4.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