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不打工不出门不社交,每天躺在帐篷里”的年轻人火了。
网上有人提问:“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在出租屋躺了三四年,去年积蓄用完,于是卖掉了所有的家当,搭个帐篷继续躺。”
这并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说法。有人在一堆建筑废料中找到了他的帐篷,发现他真实地在过一种“躺平”的生活。
2018年辞职后,他不再工作,断绝了所有社交。后来积蓄耗尽,他就从出租屋搬走,住进帐篷里,买团购的便宜蔬菜,用矿泉水瓶去公园接水,把每天的花销控制在10块钱左右。
与很多想要躺平、却不得不卷的年轻人不同,他不仅在心态上做到了躺平,更在行动上彻底躺下:除了吃饭、睡觉和给手机充电,他的人生几乎没什么需要思考的事。
有人觉得“他只是单纯的懒”,也有人认为他“不伤害他人又不麻烦朋友,是个好人”,还有人用诗意形容他的生活,觉得他“像野草一样活着”。
旁观者的眼光有尊重、有不屑,大多事不关己、不愿与之为伍。而作为一位母亲,看到这个故事的一瞬间,我却代入了他的父母。
真的有家长允许孩子过这样的生活吗?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
年轻人选择躺平,对于每个身处其中的父母来说,或许会纠结、愤怒,但更多的也只能是无奈与妥协。
01
躺平是对内卷的软性反抗
在过去,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的话,长大后就只能去卖红薯了。”
没想到,这届孩子却觉得,卖红薯挺好的,至少比上班轻松。这就是典型的躺平主义:主动选择一种付出更少、收获也更少的生活方式。
付出更少,是因为付出的性价比不高,所以不愿意付出;收获更少,是对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不屑一顾,也是吃不到葡萄所以不想吃的自我安慰。
年轻人无法改变日益内卷化的社会,又不想被卷入其中,于是发起对于内卷的软性反抗,也就是躺平。
保罗·艾克曼在《情绪的解析》一书中说,内卷指的是“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现在的孩子上小学卷兴趣、上中学卷成绩、上大学卷证书、上班后卷升职,一路卷下来,却发现没过上理想的生活。
但是,面对生存的压力,多数人又不能潇洒辞职。于是,他们找到了一种中间状态,认真地敷衍、积极地颓废。
他们也会按时上班,只是没那么在意成果和绩效。到了休息时间,他们更愿意在家里躺上一整天,而不是外出爬山聚会看电影。
02
区分“躺废了”还是慢生活
躺平也可以分很多种,如果孩子只是想要过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态度整体是积极向上的,那么父母就不必一味地指责孩子。
然而,父母要警惕孩子以躺平主义为名,却什么也不做,彻底把自己躺废了。
前两天,单位领导在办公室吐槽,说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学的是临床本硕连读的专业,门门功课保持在70来分,学习上既不认真又不上进,让她头疼不已。
孩子从来不挂科,说明学的科目都能跟上,但就是不愿意努力,一有时间就睡觉打游戏。
问孩子为什么不认真,他说:“反正上我们专业的都能保研,卷成绩还有意义吗?”
孩子没有意识到的是,虽然现在看起来成绩没什么用,但是迟早有一天,他们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运用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来治病救人。
到了那个时候,如果依然满足于“及格万岁”,一定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于那些躺着躺着就废了的孩子,父母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意识到,脱离了努力的人生没有任何未来可言。
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暴露在社会之中,比如参与一些实习实践活动,感受来自社会的“毒打”,明白离开了学校的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保护和优待。
孩子只有转变了思想,感受到努力学习的意义,才会自觉自主地提高本领,扭转躺平,积极奋斗。
03
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肯定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信奉躺平的年轻人把这句话作为箴言,认为躺平是对于生活的反思,而非逃避。
他们认为现代人的追求没什么意义,所以想要追求自己心中更丰满的人生;他们认为现代社会有很多弊病,所以主动筛选环境和圈子,过一种忠于自己的生活。
在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主人公赵三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家躺平啃老了一年。
她闷闷地问:“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喜欢躺平的人躺平?”击中了无数年轻人的内心。
后来,三悦和母亲决裂,不得已离开家自谋生路,找到了一份殡葬行业的工作。
与往生者打交道的经历让她意识到,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而生命中的爱与恨,任何一点微小的羁绊,都会成为让我们认真活着的理由。
虽然她对人生的态度还是消极的,也依然渴望躺平,但她已经不再否定自己的生活。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躺平与其说是什么也不做,不如说是对生活的一种“认真的迁就”。
作为父母,不必批判孩子的人生选择,因为不管孩子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重点不在于具体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究竟有没有好好去生活。
生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父母要鼓励孩子每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
为人父母,都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既担心孩子太忙、太努力,累坏了身体;又怕孩子不上进,将来一事无成。
能够在两种状态之间找到平衡,还让孩子自己满意、让领导和同事满意、让父母满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父母不妨对孩子少一些规劝,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
生活本就不易,如果不能用力地活着,快乐一些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