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诗位(郑州大学)
5月11日,在网易新闻《C位观察》节目中,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呼吁要把生孩子变成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如果只是纯粹的付出很难激励大家,建立有效的生育激励机制才能治本。如果生孩子真的成为一种职业,女性生理特征是不是变了味?
或许专家的出发点是想提高生育率,但是专家所说的“生孩子本来就是一份工作”“生育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可能比随便做一个人工智能能取代工作的意义更大”笔者认为是不可行的,生育自古以来就是伦理层面的,它不是一种职业更不应该和职业工作画等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年轻人的结婚率和生育率都呈下降趋势,孩子的养育成本增高,但是评论区网友表示,不愿意生孩子不仅仅是因为生育成本的问题,还有生育对工作带来的影响、产假、带娃精力不够、未来养老可能指望不上孩子等问题,这导致了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生孩子。
不可否认,生孩子对未来经济社会的贡献,但是孩子是一个人一个个体,不是一件商品,当父母决定生孩子更多考虑到是伦理层面,出发点是中国“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更多的是情感因素,将生孩子比作工作显然不恰当。
再说所谓的“工资”,关键是这个薪水怎么发?怎么核定工资等级?谁发?笔者认为这有点本末倒置。而且公共财富是有限的,如果生养孩子的支出全部由社会承担,现有的税收体系将支撑不了额外的巨大开支,就要增加专门的税种。那将导致税负加重,企业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其结果未必对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利的。
专家客观地提到年轻人生存压力大、生孩子的根源在于社会激励机制的说法是没问题的,但是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并传宗接代,是夫妻的天性,不应将伦理层面的东西用金钱来衡量,更不应将生育和工作画等号,提高生育率需要各个部分多方协调,建立完善的机制,给生育者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