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最可贵的就是父母能敏锐看见不经意的言行中原来没看见的负面暗示。
去年,在招生见面会上,我负责和家庭一对一面谈。一位母亲领着正上学前班的儿子,激动地对我说:“张老师,我们就是奔着你们的全景式数学来的!我儿子英语也好、语文也好、就是数学不好。可能是遗传了我,我从小数学就不好,哎,看样子,我们都不适合学数学。”
我立即制止了家长,把孩子揽了过来,征求性地询问孩子:“宝贝,你知道吗?我教了三十四年数学了!我是不是比你妈妈更懂数学?”
孩子连连点头。
接着,我郑重地告诉孩子:“数学从来不遗传,你妈妈数学学不好,并不代表你学不好。还有,所有的人都适合学数学,连动物都适合。”
孩子听我这么一说,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一副半信半疑的样子。
正好,我的手机里有很多动物会数学的图片和视频,就放给他们母子看:
我先播放了一段牛和数学的视频:
我说:“看见没?原来,牛不仅识数,还会统计,它们是用数学进行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我继续边给他们看图片边讲述:“丹顶鹤人形队伍始终保持110°,蚂蚁会计算要召唤多少只伙伴才能搬运走虫子,猩猩就更不用说了,数数、计算、比大小都很厉害……”
“会数学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也更是人的本能”,我接着又让她们母子看了一个科学实验,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实:刚刚出生3到4天的婴儿,就能区分两到三个物体的集合,两个或三个音节的声音……
然后,我继续给孩子改变数学观:“孩子,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你妈妈没学好,不是因为她不适合,而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法”。然后不断地给她妈妈眨眼,孩子的妈妈立刻会意:“老师,您说的太对了,我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方法,其实我很喜欢数学的!儿子,你一定能学好数学!”
我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身姿挺拔了起来,眼睛也明亮了起来。
这个家长对数学的看法不是个例。
从2006年起,我调查过近千人,发现“数学枯燥、不好学、学数学要有天赋”是很普遍的看法,更可怕的是成人们还毫不避讳在场的孩子,毫无顾忌地谈论、发泄自己对数学的负面情绪和不当认识,给孩子形成了“数学难学”的群体性心理暗示,还没上小学,他就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数学难学的心理预设,给未来学习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仅仅数学是这样吗?
我们反思一下,类似的话你说过没?
➽随我,从小就不喜欢英语。
➽和我一样,没有运动天赋。
➽我们家都没有音乐细胞。
➽跟他娘一样,闷葫芦!
➽遗传他爹,邋遢,好吃懒做。
……
日常,这样贴标签式的负面暗示言行就像感冒病毒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随时携带,感染给孩子,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毫无觉察,任由它肆意地在我们的家庭里,不断复制、传播和积累,时间长了,总有一些“病毒”孩子扛不住,便真的“感冒”了,甚至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很可能被我们以所谓的“遗传、随某某、和谁一样、我们家都……”这样从一出生就开始时时积累的负暗示,抹杀了本有的能力,本可以的发展、甚至是天赋啊!这已经不仅仅是影响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问题了!我深深为此惋惜、担心和忧虑!
因此,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最可贵的就是父母能敏锐看见不经意的言行中原来没看见的负面暗示。给自己戴个教育的口罩,阻断家教中的感冒病毒,重建家庭磁场,重建孩子积极的心理观念,重建相应的安全感、兴趣和信心。
那么,怎么重建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10个避免负面心理暗示的小贴士:
1.说孩子前,先深呼吸几次,再想究竟要不要出口教育。
2.家教也要先备课(大家都知道,老师在学校里不备课是不能去上课、去教育的,但是我们在家里教育孩子呢,都是随意发挥的,这样的效果势必很难保证的,所以我建议在家庭里,当你决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最好也要先备备课。)
3.必须教育时,请先按兵不动,先和有经验的朋友、专家线上、线下聊好了再说。
4.只论此事,绝不放大、不株连旁人,不牵扯它事,不牵扯它时。
5.可以给孩子做几个小小预警牌,孩子随身携带,拥有随时可以举牌提醒你的权利(比如,牌子上写着“沟通要心平气和”“永远正能量”等。这个很考验家长的,问问自己,您有这个勇气吗?)。
6.教育越简短,越有效。
7.“装”——著名心理学家霍特提出一项重要原理:装着有某种感受,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
8.装不了,克制住自己,离开现场,“离家出走”,不作为,不教育。
9.切记:当着孩子指责他人(特别是家人)=指责自己的孩子。比如: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另一半。
➽“你爸爸没脑子,爱冲动,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你妈妈太自私,不顾家,就知道自己玩!”
这样的话,不仅伤孩子的心。而且还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去学父母所攻击的缺点。因为孩子跟父母之间有一种内心的联结感,孩子会跟自己的父母越来越像。
10.把这些指责、埋怨转变成希望去表达,如:
➽“你爸爸爱冲动,没个大人的样子!”→变为:
你爸爸有孩子的可爱,充满激情,要是在外面再稳重一些就更完美了。
➽“你妈妈太自私,就知道自己一个人去玩!”→变为:
你妈妈快乐自己、幸福自己的能力真的是很强的,如果能多带着我们玩,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就更好了。
这样不仅避免了对亲子关系的伤害、避免对另一半的伤害、还给孩子明确了积极的方向(可爱、充满激情、又稳重;让自己快乐、也让大家都快乐),日积月累,孩子必然更积极、更正能、更自信、更阳光、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