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那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何新路径?“国考热”背后是否预示着新趋势到来?退休老人再就业是否会挤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
“政策+市场”联动,助推大学生就业
面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中央、各地区面向高校毕业生抛出了众多政策性岗位的橄榄枝。
近日,人社部下发通知,部署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行动等10个行动为重点,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教育部介绍,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新上线了“第三届全国农林校企人才大会战”招聘专场等6场招聘活动。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针对部分单位招收应届毕业生,出台科研助理等临时性岗位就业可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等政策;针对金融等单位岗位需要职业资格证书等需求,对部分岗位设置“先上岗再考证”等措施。
对此,汪泓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应该摆在更突出位置,健全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她强调,特别要探索“政府+市场”联动模式,多方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她以上海、北京为例: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给予本市相关用人单位就业补贴应对疫情稳岗保就业的通知》,就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给予稳就业补贴,并对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北京市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板、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组织子基金对接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一次性给予补贴也好,‘三支一服’计划也好,大学生创业贷款也好,都给了大学生创业补贴的资金,来保证今年大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就业。”汪泓介绍。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近年来高端制造业等大量企业面临缺工问题。
汪泓认为,“就业难”“招工难”等问题之所以较为突出,原因之一就是以操作为主的一线技能人才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现实看,企业在谋求技术进步过程中,更迫切寻找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和知识型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还要进一步考虑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对接。
“首先,要培训不同层次的人才。人才培养应着眼于企业发展需要,从供给端发力,立足技能人才短缺的系统性问题补短板,为大量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学习和实训机会。其次,要在一些攻坚克难的领域当中形成‘国家队’的培养,例如考虑在高校中开办专项人才班,尽早在‘卡脖子’领域中有所突破。还有,应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汪泓建议。
经济回暖后,“国考热”将慢慢消退
值得关注的是,从近些年来国考报考人数增量看,2022 年和 2023 年报考增幅远超过其他年份,在疫情影响下,国考成为很多人追求平稳发展的途径。前些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赶考场景,再现于大学生的就业路上。
数据显示,“国考”近年仅面向应届生招录的人数,由2019年度的39.17%,上升至2023年度的67.4%。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近260万人报名过审,同比上涨25%,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达到70∶1,一些热门岗位甚至达到了5800∶1。
此外,2021年,应届生的国企就业偏好为42.5%,2022年则达到44.4%。国家电网等热门单位的报名人数,从2022年的5万人次,上升到2023年的6万人次。
“大学生求职中的求稳心态在增强,从大学生个人层面看是理性选择,这与疫情之下就业的大环境有关。青年人涌入体制,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也反映出体制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在增加。如果说下海和创业活动带动了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话,进体制和考公取向则体现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整合能力在加强。”汪泓说。
她认为,青年人竞相涌入体制,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符合当前国家需要和关注重点,放在时代和国际背景下这种选择是合理的。国考热、省考热、考研热与就业大环境不佳有着很大关联,而当未来经济环境、产业状况回暖,这种热度自然会慢慢消退,不需要做过多干预。
退休老人再就业,不会挤压年轻人工作机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8亿人,占比达到19.8%。其中,有不少60多岁已经退休的老人想再就业。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这些再就业的退休人员,会挤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对此,汪泓解释道,由于就业市场内部自身存在分层分类结构,大龄劳动者与年轻人就业岗位具有较小替代性。“一方面,由于部分老年人更看重在发挥余热中实现自我价值,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要求并非首位,这与年轻人恰好可以形成互补。另一方面,一些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寻找工作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补贴家用。而他们的工作更多是保安、清洁工等普通工种,大多年轻人并不愿意涉足。”
她认为,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更多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以及是否与其就业能力与意愿相匹配。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长,年轻人就业将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大龄劳动者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历练,有深厚的经验技术积累,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可以使社会在很多新领域中拓展,激发退休老年人发挥余热。
汪泓同时强调,她并不主张大龄、高龄老人去工作。“一般来说,我认为老年人的就业年龄不应超过65岁,我们要关爱他们的身体状况,做好保险、劳动权益、工资收入的维护工作,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工作保障。”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9期)
2023年第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