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就像一场“分手”大战,哭得撕心裂肺,有的娃则淡定地就像回自己家,撒腿直奔教室,完全不在意后面依依不舍的父母。
真的是同一波上幼儿园的娃,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本来吧,孩子不哭不闹应该是好事,可是有些父母看着心理就不大平衡,发出了灵魂质问:
“为啥我家娃不哭不闹,还一脸开心,这正常吗?”
答案,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一、为啥娃离开父母的时候要哭
主要的原因是分离焦虑。
也就是当孩子初次与家庭分离,特别是与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分离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不安或焦虑,这种情绪表现到行为上通常就是“又哭又闹”。在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儿童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是儿童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分离焦虑一般从孩子8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一岁到两岁左右是高峰期,所以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宝宝特别黏人,你去上个厕所,他都能站在厕所门口哭个不停。
不过家长不用担心,适度的分离焦虑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影响,你只要耐心地培培他,告诉他你为什么要离开,什么时候会回来,孩子就会慢慢明白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不过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会特别严重,除了哭闹,还会恶心、呕吐、精神紧张、甚至睡眠吃饭都受到了影响,这就要引起重视,甚至及时带孩子就医。
二、不哭闹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有分离焦虑?
在《人生第一次》节目中,记者问那些没有哭的孩子为什么不哭时,有个小女孩说“因为长大了”,有个小男孩说:“因为男孩子要勇敢。”
所以,不是没有哭闹的孩子就没有分离焦虑,而是每个孩子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些选择流泪,有些选择沉默,有的是通过吃手等更轻微的方式表达焦虑。
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家长前期给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所以孩子对幼儿园没有那么抵触,所以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当然,有的孩子生来就比较独立,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对于分离的焦虑感可能不会那么强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开学一周没有哭闹,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去上学了,结果从第二周就开始哭闹,这大多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被幼儿园的新鲜感所吸引了,等过了一周,这种新鲜感过去了,孩子终于“回过味”了,于是开始哭闹。
三、孩子何时“不哭不闹”是一个反常信号?
有位妈妈曾经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家孩子2岁就去上了托儿所,一到托儿所,孩子就自己找东西玩,一点也不在意父母的离开。然而家长开心了没几天,就收到亲子课程老师的警告:孩子不愿意互动,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最终的结果让父母有些接受不了:孩子存在轻微的自闭症倾向。
所以,孩子的“冷静”有时是呼唤关注的方式,有时“太冷静”的背后可能有一个需要被听见的故事。
1.过于孤僻或者疏离
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内不与其他孩子互动,总是独自一人玩耍,或者显得不关心周围的任何事物,那么这或许是一个警告信号。一方面,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孩子可能只是把没有在家长面前释放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转移到了幼儿园里。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前面提到的,孩子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家长需要及时带着娃去医院检查一下。
2.与家里的表现完全相反
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表现得非常活泼,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在幼儿园却表现得特别沉默和冷漠,这可能表示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了压力,也许是因为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让他无法适应,也许是在家庭中没有培养好独立能力,在幼儿园无法独立完成一些活动时感到沮丧。
3.表现出以前没有的行为
比如突然尿裤子、容易发脾气或者过度地依赖某个玩具或物品等,这可能是孩子想用这些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焦虑或不安。
因此,家长应当与老师紧密沟通,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以此来判断孩子的情况。
四、家长该如何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首先,要传达信任和安全感。比如,有个孩子在每次进入幼儿园时都会哭闹,后来家长每次都告诉她:“我相信你能够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中午我会按时来接你的。”并且都准时接送,也不会悄悄溜走。慢慢的,孩子开始接受幼儿园,上学的时候不哭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家长是他们最坚实的避风港,是他们心灵的锚,家长传递出来的情绪,会给孩子带来最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感觉到安心或者烦躁。
其次,可以在孩子愿意上学时鼓励和表扬他,并定期传达对他们的信任,并确保遵守对孩子的承诺,以便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第三,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要与幼儿园的老师保持定期沟通,了解孩子在园中的表现,分享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共同为孩子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最后,要为孩子设定一个日常的流程,从起床一直到在校园门口亲吻道别,这样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增加仪式感,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感。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次微笑,都是他们情感世界的真实反映。而家长的任务就是去理解、去支持,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不是孤单的。不管孩子是哭闹还是冷静,家长都要学会放下焦虑,真心地陪伴他们,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成长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