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繁星(爸妈精读作者)
前几天,带孩子出门散步,旁边一对母女引起我的注意。
小姑娘的玩具被同伴踩坏,大哭了起来。
只见她指着自己被踩坏的玩具,一脸委屈,想要妈妈为自己主持公道。
谁知,妈妈并未注意到玩具是被踩坏的,只是不耐烦地吼她:
“行了,别哭了,带你出来就知道哭哭哭,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会,不就一个玩具吗,我回头给你买个新的行了吧。”
这不仅没让小姑娘停止哭泣,反而更加放大了她的委屈。
后来我和孩子走出去很远,还能听到小姑娘的哭声和妈妈的吼叫声。
回家后,这哭声一直萦绕我心头。
作为旁观者,心疼小姑娘不被安慰的委屈。
作为父母,不禁反思,孩子哭闹时,吼叫的方式真是下下策。
情绪背后,可能是隐藏的需求
作家松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写道:
“正常的儿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他还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者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
孩子遇事,不像大人,可以冷静对待,理智分析。
他们更多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比起哭闹,暂时好像没有其他好的方法了。
看到育儿博主柠檬妈妈分享过一件事。
有一次,爸爸带柠檬去游乐场玩,结果柠檬哭闹不止,爸爸哄了几次都没用,气不打一处来,就吼她,甚至还踢了柠檬一脚。
结果,本就哭闹的柠檬更加伤心了。
后来妈妈过来了,她耐心地询问柠檬,为什么这么伤心。
柠檬说:“我想要选消防员体验服,但被别的小朋友抢先了,爸爸还打我。”
听完柠檬的话,妈妈没有着急要她停止哭闹,而是共情地说道:
“你最喜欢消防员了,抢不到衣服肯定很伤心对不对,那我们要不要再找找看?”
随后妈妈带着柠檬在游乐场找了两圈,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一套消防员体验服。
伤心的柠檬,一下子阴雨转晴,开心地去玩耍了。
事后,妈妈对柠檬和爸爸的关系进行了调解。
爸爸说柠檬一直大哭大闹,他觉得影响到别人了,就踢了柠檬一脚。
没想到,柠檬哭闹是有原因的,只怪自己没问她,随后真诚地跟柠檬道了歉。
有时候,孩子玩得好好的,突然就开始哭闹,会让家长摸不着头脑。
有的父母会温柔细雨,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从而解决问题。
有的父母只想立刻马上化身“消防员”,试图通过吼叫来灭掉孩子哭闹的“火”。
但不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大吼大叫,也许当下可以达到效果,获得片刻宁静。
时间久了,父母容易忽略孩子哭闹背后的需求,甚至会让孩子的需求藏得更深。
大吼大叫,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
爷爷带小姑娘逛超市,看上了一个玩具。
但爷爷觉得贵,不想给她买,拉着她离开,小女孩不愿意,便大哭了起来。
结果爷爷直接一巴掌过去,打得小女孩流鼻血。
最后还是店员拉开了爷爷。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看得人心疼不已。
有位网友评价说: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我,哭的时候,爸妈不是打就是骂,不知道小姑娘长大会怎样,反正我现在跟我爸妈关系特别不好。”
这让我想起,身边朋友Cici的故事。
Cici小时候,比较内向,每次想要什么或者被欺负了,都不敢直说,总是先哭为敬。
但爸妈好像并不理解她的委屈,每次都是一顿吼叫输出,吓到她闭嘴。
慢慢地,她很怕跟父母说话。
记得有一次,学校让买新华词典,要5块钱。
她站在门外,犹豫了半小时,都不敢进去跟爸爸开口要钱。
如今年近30的她,跟爸妈的关系非常微妙,总有一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
有时候在外面遇到事了,她宁愿找朋友帮忙,也不想求助于父母。
美国社会学家莫里·斯特劳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凡是亲子之间相处有问题的,90%的父母都曾吼过孩子。
当我们的孩子还是婴儿时,他哭了,我们会担心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尿裤子了,亦或是哪里不舒服了。
你看,我们可以容忍婴儿哭哭啼啼,知道探寻他哭闹的原因,却对长大一点的他没了耐心。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对你哭闹相当于是一种“求助信号”,若你 “冷漠以待”,只会换回孩子的日渐疏远。
孩子哭闹,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曾在节目中,直言自家孩子情绪上来了会大哭大闹。
惹得网友开玩笑说:“原来心理学家的孩子也会哭闹。”
由此可见,孩子遇事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很正常。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看见孩子哭闹背后的需求和问题。
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教孩子用言语表述需求
想起女儿三四岁的时候,遇到不开心或是生气,就会嚎啕大哭,家人为之烦恼了很久。
后来和女儿一起读《不要哭,清楚地说》绘本。
才明白,孩子爱哭闹,是因为不会表达。
于是,在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会鼓励女儿去说出自己的心情或是需求。
慢慢地,女儿不开心时会说:“妈妈,我很难过,因为……”。
这样我和爸爸也能快速给出回应,帮她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不像大人,心智足够成熟,情绪足够稳定,平时多跟孩子沟通,教会他清楚地说,比打骂效果来得更实际。
2、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
陶行知曾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特工家族》中,张娜拉扮演的女主,有个古灵精怪的女儿。
有次幼儿园组织儿童演出,全家老小都满怀期待地去看。
结果,临近演出半小时,女儿突然闹脾气说自己不演了。
刚开始,家人软磨硬泡,结果女儿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气鼓鼓地躺在地上不起来。
这时,妈妈(张娜拉)干脆也躺了下来。
女儿见此反而疑惑,问妈妈干什么。
妈妈说:“我在努力感受你的不开心呀。”
可能是妈妈的共情起到了作用,女儿打开心扉,告诉妈妈是因为老师临时改剧情自己才生气的。
最后女儿平复心情后如期参加了演出。
有人说:“父母和孩子讲话,应该蹲下来。”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和他们产生共鸣才能帮到他们。
3、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
《爸爸当家》中,精灵古怪的三喜格外出圈。
有一次,三喜闹情绪,气得直踢床单。
对此,爸爸妈妈并没着急跟她讲道理,而是等三喜心情平复之后,和三喜聊了起来。
在他们的引导下,三喜很快便明白,像刚才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伤到别人。
事后三喜还专门跑过去跟床单道了歉。
有人说:“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正是父母教育的好时机。”
抓住孩子的情绪,引导他去反思。
既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哪里有问题,又可以让他明白以后该怎样做,一举两得。
樊登老师曾说: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孩子所有的表现行为,都是你长期积累的结果。”
情绪是上天赋予我们和孩子用以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生活因有喜怒哀乐,才显得精彩万分。
对待孩子的情绪,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共情,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回应。
希望我们的孩子,勇敢又健康,努力而自信,早点学会掌控情绪,而不被情绪控制。
作者简介繁星,富书专栏作者,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